而是改為了發展手工業、造船業、制鹽業,以及商業。
于是,就在曹劉袁三家問鼎中原,逐鹿天下,無暇南顧之時。
南方的孫吳也在偷偷悶聲發大財。
建安十一年,正月開春。
孫權已經完全取得了對荊州的優勢。
于是商議,進兵攻打黃祖,奪取江夏郡縣。
其實早在孫策時期,孫吳就不止一次占領過江夏。
只不過孫氏采取的政策,始終是可持續性地竭澤而漁。
也就是我打下來后,搶完就走,地方不要你的。
因為孫氏知道,江夏背靠整個荊州。
就算被擄掠一空,劉表為了補東部防線,會給江夏不斷輸入資源。
等恢復得差不多以后,孫氏就又來搶。
如此反復,兩家結下的梁子便越來越多,越來越深。
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,
這也證明了古代攻城略地,不見得一定非要把該地方占領下來,直接統治收益才高。
關鍵看它符不符合自己的戰略需求。
如今孫權再次商議征討江夏黃祖,就是先直接控制江夏地區。
這主要是為了響應齊國的號召。
明面上孫吳是與齊國同盟,對抗曹魏與楚國的同盟。
但孫權也多留了個心眼兒,只在柴桑周邊地區,打擊黃祖。
眼看著齊國陣斬夏侯、水淹七軍,勝利已成定局。
孫權知道他該發力了,可以正式對江夏動手了。
因為此前戰局還不明朗之時,孫權也不敢深入荊州腹地。
劉表的荊州對外戰爭不行,但保全荊州內部是相當強悍的。
畢竟這涉及到本土世家豪族的核心利益,他們當然要誓死捍衛。
到時候被曹魏、荊楚兩家輪番伺候,孫吳也吃不消。
但現在曹魏既已戰敗,便構不成多大威脅了。
孫權即與周瑜商議:
“目今我軍節節勝利,我意直取江夏,好為將來奪取荊州為備。”
“奈何反對之人極多,我意不明。”
“公瑾可教我良策。”
周瑜當即答:
“前歲屢破江夏黃祖,其非我軍敵手。”
“今漢祚日衰,奸雄竊命,尚不知鹿死誰手。”
“荊州乃兵家必爭之地也。”
“以吾觀來,劉表之輩,守戶之賊耳,并無甚遠慮。”
“其子又多庸弱愚劣,不能承業傳基。”
“明公宜早圖之。”
“倘若遲誤,必為曹操、劉備搶先。”
“可先趁中原無暇南顧之際,攻取江夏。”
“黃祖年老昏邁,務于貨利。”
“侵求吏民,人心皆怨。”
“戰具不修,軍無法律。”
“明公若往攻之,其勢必破。”
“既破祖軍,鼓行而西,據楚關而圖巴、蜀,霸業可定也。”
周瑜的戰略方針,一直都是先取荊州,后取巴蜀。
按照他的構想,
等東吳占據了荊、揚、益三州之地后,中原勢力肯定也已經分出勝負了。
到時候便聯絡涼州的韓遂,一起攻當時的中原霸主。
事就,則天下可定也。
這也是歷史上的周瑜,為孫權規劃的戰略藍圖。
并且此戰略也得到了魯肅的認可。
只不過在實施的時候,兩人在細節上產生了一些分歧。
最后因周瑜的早逝而告終。
孫權大喜,執其手道:
“此金玉之論也,愿從公瑾之言!”
遂命周瑜總水陸軍兵,呂蒙為前部先鋒。
董襲與凌統為副將,起兵三萬,征討黃祖。
早有細作報回江夏,黃祖急遣副將張碩前去迎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