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荊襄士族盤根錯節,地方豪強樹大根深。”
“今曹操挾劉琮,與蔡氏沆瀣一氣,合荊襄八郡之眾,以取荊州。”
“吾等當先結豪強以抗楚魏,奈何反奪其權耶?”
在陳登看來,對付荊州的地方勢力不能操之過急。
如今我們的大敵是曹操、蔡瑁。
他們攜裹了荊襄八郡,聯合抗齊。
我們一上來就先奪地方的權力,不就更加使得荊州士人加深了對抗我們的決心了嗎?
“元龍此言差矣!”
李翊背著手,冷聲笑道:
“荊州之眾,本無心向齊。”
“今我大軍來到,彼便投魏。”
“若我先施恩于本地之眾,則為示弱也。”
“我先殺雞儆猴,好叫本地士人知我力氣手段。”
陳登再三叮囑:
“……兄弟可要三思,我大軍初至荊州,終是客將。”
“強客不好壓主,若將地方豪族一一得罪,恐兩軍尚未開戰。”
“而后自生禍亂也。”
李翊連連表示,讓陳登寬心,他心理有數。
陳登最后無奈,只得同意,嘆氣道:
“……好罷,我知你才智十倍于我。”
“既自有主張,想必心里有數。”
“有甚需求,只管言語。”
李翊謝過,即下令,召集江夏各縣邑的縣丞、縣尉到西陵來見自己。
說是要考核各縣的政績。
當然了,命令是以劉琦的名義發出去的。
畢竟劉琦才是江夏太守。
命令一經發出,各地縣邑只是稍作猶豫,還是派人去了。
主要還是因為劉琦作為江夏太守,有這個權力。
更別提人家現在有齊王做靠山,五萬大軍屯駐在西陵。
你敢不配合人政府工作?
唯一令人感到奇怪的點是,
李翊既然要召見地方官,考核政績。
那按理說就該直接召見地方縣令才是。
可李翊卻別出心裁的召見了縣丞、縣尉,而對縣令卻并未做出任何要求。
此舉也引起了陳登的好奇,當即問其緣故。
李翊微微一笑,有條不紊地為陳登解釋:
“縣尉、縣丞者,皆郡縣佐貳之官也。”
“豈有久居人下,而不欲取而代之者乎?”
“又豈有主官不懼屬吏背己,反奪其位者乎?”
原來,這縣丞、縣尉皆是地方上的二三把手。
李翊認定,沒有哪個老二老三是不想當老大的。
也沒有哪個老大是不怕底下人頂替自己,取而代之的。
“故吾獨召縣丞、縣尉,彼輩必爭獻忠誠。”
“而縣令未得召見,則必惶惶終日,恐屬下揭其短。”
“若吾所料不差,此時諸縣丞已密修書簡。”
“輸誠獻忠,以求附吾麾下矣。”
陳登醍醐灌頂,恍然大悟。
這才明白李翊整這么一出,也是憋著壞的。
通過召見地方的二三把手,明面上說是考核工作,實際上是給了他們一個背刺老大哥的機會。
而他們的老大哥,由于未得召見,此時肯定也是惶恐不安。
生怕自己被手下人出賣,一定會修書表文,向李翊表明忠心。
好一套玩弄人心之術。
高,實在是高!
陳登暗自佩服李翊的政治手段,此子經過十多年的磨煉。
其水平已遠超當年初入徐州時的模樣了。
舉重若輕,信手拈來,令人不得不佩服。
陳登感慨佩服之余,一面又忍不住吐槽:
“……子玉兄便如此自信,地方縣丞、縣尉會倒向你?”
“難道就沒有人會沆瀣一氣,狼狽為奸,欺上瞞下,抗爭到底的?”
面對陳登的這個疑問,李翊也有考慮過。
但是在他看來,這都不叫個事兒
“縱有縣丞、諸令,沆瀣一氣,誓不相負,彼此之間并不出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