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人謝恩而去。
關平見二人走遠,這才上前,詢問李翊道:
“貪生怕死之輩,相爺何故重之?”
“倘真有用處,適才何須揭穿二人身份?”
“只管將計就計,使之替我等欺詐曹賊便是。”
李翊微微一笑:
“此二人我有大用,非他二人真心實意投誠不可。”
關平一頓,又問:
“那相爺覺得,此二人適才是真心投降否?”
李翊沒有馬上回答,沉吟半晌,點了點頭。
“料二人已心服矣。”
關平適才只看見了兩個貪生怕死之輩,沒辦法看出二人是不是真心投降。
只盼李翊能夠小心,別真輕信了二人。
將我軍重要情報泄露出去,使曹操知曉。
李翊駐立于風口處,平靜地望著滾滾江水。
他一直自負于自己的御人之術。
相信這次也不會例外。
要說此刻已百分百信任蔡中、蔡和兩兄弟,倒也不至于。
為此,李翊先晾了兩個人一晚上。
之所以沒有馬上發布任務,而是等到明天。
就是因為兩個人適才經歷了大起大落,腦子并不清醒。
將這二人放回去休息一晚上,兩個人肯定也是徹夜難眠。
會仔細思考李翊對他們說過的話。
等一晚過后,兩人是否想通。
李翊一看便知。
次日,清晨。
李翊再召蔡中、蔡和來帳中相見。
果不出李翊所料,二人精神面貌并不好看。
顯然是沒睡好。
但還是打起精神,來到李翊帳前,表示丞相但有吩咐,他二人雖赴湯蹈火在所不辭。
李翊乃牽唇笑道:
“我已知汝二人忠心矣。”
“今可仍照前事辦理。”
“我于汝二人受計,汝二人可依計行事。”
蔡中、蔡和上前,側耳傾聽。
隨后,依照李翊吩咐,給遠在襄陽的曹操回信。
其書略曰:
“蒙丞相密遣,詐降李翊。”
“臣等幸不辱命,已得其信重。”
“翊每議事,皆令臣等參贊,故盡得其謀。”
“今探知,李翊欲趁秋汛水漲,親率舟師襲我江陵。”
“其先鋒甘寧已潛師至沙羨口,約以火矢為號。”
“江東糧草則俱屯陸口,守備空虛。”
“翊嘗謂臣曰:‘曹操水軍新敗,膽氣已喪。若以精兵夜襲,可一戰擒之。’”
“臣等佯贊其計,翊遂定于八月壬子夜舉事。”
“伏惟明公早作準備,將計就計,可獲全勝。”
“臣等當為內應,臨期舉火為號。”
“建安十一年七月,蔡中、蔡和密呈。”
曹操得其書,感慨于蔡氏兄弟驚人效率的同時。
又對書信的內容產生了質疑。
先不考慮蔡中、蔡和二人的忠心問題,單說李翊何等人精?
豈會如此便輕易信了蔡中、蔡和,還將這么多情報泄露給二人。
于是,聚集眾文武商議。
果不其然,此信一經展出,朝中立馬分為了兩派。
一派人認為李翊狡詐多欺,不可輕信。
一派人則認為蔡中、蔡和帶回來的情報極具軍事價值。
若是放棄,錯失良機!
一時間,曹操躊躇難決。
……
:<ahref="https://u"target="_blank">https://u</a>。手機版:<ahref="https://u"target="_blank">https://u</a>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