眾所周知,諸葛亮“借東風”是《三國演義》瞎編的。
因此也讓魯迅先生忍不住吐槽老羅,為“狀諸葛多智而近妖”。
歷史上的諸葛亮,對赤壁之戰的最大貢獻,其實是聯盟了東吳。
雖然最后孔明是說服了孫權,但前面那段“舌戰群儒”的部分其實也是演義虛構的。
其實你仔細一琢磨,就會覺得舌戰群儒是戲劇性有余,但真實性嚴重不足。
說白了,你諸葛亮就算再能言善辯,再有自己的道理。
一上來便對人家的內政指指點點,這件事本身就很不合理。
《三國演義》這部是只重謀略軍事,而嚴重淡化了政治職場。
比如合肥之戰時,對于張遼與李典的矛盾,演義一句話就給帶過去了。
說兩人就是“素來不和”這么簡單。
而忽略了兩人之間,涉及到了曹魏的元從派與降將派之間的利益糾紛。
同理,老羅把自己當成諸葛亮來寫,所以把一切高光鏡頭都給了孔明。
可以說是真正的粉絲濾鏡效應了。
這倒不是在貶低諸葛亮。
但你一個使臣的身份,任你說得再天花亂墜,也肯定勸不住江東的一眾大佬們啊。
歷史上真正舌戰群儒,力排眾議的其實是周瑜。
當時孫權就指望著周瑜趕回來救場,因為滿屋子都是投降派,孫權也壓不住。
唯一一個主戰派魯肅,當時無論是職位還是資歷都很低。
所以只能一言不發,等到孫權要去上廁所時,才敢跟著上去諫言。
周瑜確實赤壁之戰,當之無愧的主角。
同時期的他,不論是帶兵時間,還是作戰經驗其實都比諸葛亮要更長、更豐富。
而本位面的諸葛孔明,也來到了自己的人生十字路口。
當年受戰亂影響,避亂于荊州。
后趕上李相治徐,又舉家搬了回來。
被劉備看上,當成了李翊的接班人培養。
諸葛亮捫心自問,他自受命以來,已是盡心竭力,問心無愧了。
但怎么說呢?
不同的成長環境,鍛就不同的能力性格。
歷史上的諸葛亮加入劉備陣營時,那是真正的“受任于敗軍之際,奉命于危難之間”。
可以說是大逆風中的大逆風,為此也逼出了最強的諸葛先生。
而本位面的諸葛亮,一上來便拿到了最好的資源。
雖為李相接班人,但從始至終都被前輩們壓一頭。
前輩們把事情做得太好,逐漸掩蓋了諸葛亮的光輝與才能。
他一直渴望得到一個證明自己的舞臺。
如今,劉備把舞臺給諸葛亮搭好了。
就等諸葛亮自己將之完美的收場。
現在的情況就是,萬事俱備,只欠東風。
東風,諸葛亮肯定是借不了的。
他沒有呼風喚雨的本領與妖法,但他還有一張王牌可以打出。
就在眾將皆憂之時,諸葛亮獨自沉吟說道:
“李丞相上知天文,下識地理,人皆言其有呼風喚雨之本領。”
“今若得李丞相相助,或可解此困難。”
這個時代的人大多迷信,對于有人能呼風喚雨,不說全信,至少也懷敬畏之心。
尤其這事兒放在李相身上。
既然李相在幕后指導,使得兩軍有了如今赤壁對峙的階段。
那他肯定不會沒有想到,該用火攻來擊破曹操大軍。
欲用火攻,須借東風。
東風何來?惟求李相。
于是諸葛亮即遣使去請李相爺,片刻回報說:
“李丞相凌晨即出,乘四輪車,攜司天使、地理官等十余人出去了。”
諸葛亮忙問去哪了。
人答說不知。
只言欲“觀天象、察地勢”,并不知其去向何處。
諸葛亮愕然,急命探馬四處尋找。
未幾,得報說三十里外,江對岸的烏林處見其儀仗。
想是李相爺帶著科研考察團隊,行至那里了。
于是,亮乃整衣冠,親率趙云、黃忠等眾前往謁見。
至烏林口,見著李翊正端坐于四輪車上。
以扇指出,口中言語不絕。
左右架設渾天儀、地動針。
隨行文士,揮墨如雨,記錄著當地的風土氣候。
諸葛亮不敢打擾,只攜眾人恭敬立在原處。
趙云、黃忠等輩本就性格沉穩,又皆敬李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