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番吹捧過后,眾人紛紛告退。
惟諸葛亮守在原處,他求學若渴,對于李翊的天文地理之法十分感興趣。
他恭恭敬敬地立在李翊身旁,虛心向李翊求教,他到底是怎么推算出二十天后會吹東南風的。
要說李翊真有那么大的本領,倒也不至于。
無非就是利用現代的地理知識,進行實地考察,然后推演。
這并不是李翊一人之功,他有自己的科研天文團隊。
這些精英骨干幫了李翊大忙,替他省去了許多計算類的功夫。
而李翊也并非完全靠現代知識,那只是一個底子。
所謂學海無涯苦作舟,李翊自來到本時代后,從未停止過讀書學習。
他的知識也是在一點一點積累下來的,并非是直接就會地理。
也虧得跟老劉南征北戰,使得李翊的見聞提升的很快。
畢竟任憑書上寫得天花亂墜,都不及去實地親自考察一番來的真實。
見諸葛亮求賢若渴,李翊也不怕教會徒弟,餓死師父。
他認為自己總結出來的這些地理知識,都是能夠造福后人的。
只是亂世之中,對這些知識感興趣的人太少了。
李翊就是想找一個傳人都找不到。
諸葛亮既有此行,那李翊也就不藏著掖著,當即道:
“夫江湖之地,常有‘湖陸之風’。”
“晝則風自湖趨陸,謂之‘出湖風’。”
“夜則風自陸趨湖,謂之‘進湖風’。”
“湖愈廣,晴日愈久,其風愈顯。”
“其理若何?蓋晝時湖水受曝而溫。”
“入夜陸土速冷,散熱疾也。”
“湖水溫熱猶存,儲熱久也。”
“遂陸成高壓,湖成低壓。”
“氣從高壓趨低壓,故風生焉。”
李翊洋洋灑灑地將自己總結出來的經驗,向諸葛亮由深入淺的說了。
其實說人話就是,赤壁地區很容易形成偏東南的“湖陸風”。
冬天,江北地區的云夢大澤在日照之下,會成為一個巨大的熱源。
而江的東南部由于是山地森林,相對較冷。
此時江北的熱空氣上升,江南的冷空氣前去填補,就會形成強勁的東南風。
這時出現“往船如箭”的現象就不足為奇了。
向者赤壁火攻,周郎所借東南風者,實乃此地恒有之湖陸風也。
其理與季風相類,只是惟規模稍遜耳。
再說的通俗易懂一點,就是赤壁地區,在冬天是有小概率出現“黑天鵝”事件。
即,冬天吹東南風。
只不過李翊不能去奢望于小概率事件,只能親自去實地考察。
待確定完之后,再跟眾人一起努力,將具體的結果給推算出來。
“孔明若是感興趣,可將此書拿去。”
李翊取出一本書,將之交給諸葛亮。
“此乃吾近日在江河邊考察之時,與諸人合力所著。”
“吾遍觀諸將,惟汝可以學得此技。”
“此乃造福萬民之術,望卿勿要懈怠松散。”
諸葛亮恭恭敬敬地接過書,書名為《湖陸風考》,末尾有“李翊著”三字。
書開篇的第一句話,便是——
“江夏多晴日,云夢大澤廣袤。
“故湖陸風尤著,兵家不察天時。”
“安能借勢而為?”
“勸君多學,可借風勢。”
諸葛亮知道這本書的含金量,當即向李翊拜道:
“多謝丞相賜書,亮一定恭謹學習。”
“定不負丞相之厚望!”
李翊見此,也滿意地點了點頭。
“汝有此決心,吾心甚慰。”
“此書尚未著全,若孔明有自己的感悟,不妨將之一并寫下來。”
諸葛亮再次一揖,然后推著四輪車,送李翊離開。
……
:<ahref="https://u"target="_blank">https://u</a>。手機版:<ahref="https://u"target="_blank">https://u</a>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