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翊聞言,仰頭大笑:
“……哈哈哈,此事又有何難?”
“周都督道秋冬之時,只有西風,未有東風。”
“我偏要借一道東風來,助我破曹。”
周瑜眼眸一蹙,心中大驚。
然臉上仍是波瀾不驚,強作鎮定。
此前說過,赤壁地區挨著云夢澤。
這里是有概率出現冬天刮東南風的“黑天鵝”事件的。
周瑜作為江東土人,不會不知道。
只是他見李翊將此事說的信誓旦旦,甚至仿佛能想哪天刮東風就哪天刮東風,還是感到頗為震驚。
于是便問:
“吾久居江東,從未聽說冬日能吹東南風。”
“不知李相打算有何種手段,借取東風?”
周瑜也防了李翊一手,說自己在江東從未見過冬天吹東南風。
李翊乃道:
“翊雖不才,早年在山中隱居修行之時,得蒙恩師傳授道法。”
“教我奇門遁甲天書,可以呼風喚雨。”
“都督若想看東南風,可為在西陵南山處為我建一臺壇,名曰七星壇。”
“要高九尺,作三層,用一百二十人。”
“每人手執旗帆圍繞,聽我號令。”
“翊自于臺上作法,借個三日三夜的東南大風。”
“如此,豈非破曹軍如探囊取物乎?”
周瑜將信將疑,暗想,縱然冬日有概率出現東南風。
但李翊是如何推算出具體哪一天會吹的?
難不成他真會妖法?
帶著疑問,周瑜還是依言做了。
依照李翊吩咐,親率五百精壯軍士,往南山處筑壇。
撥一百二十人,執旗守壇,聽候使令。
李翊出帳,關平迎上,問曰:
“相爺既知三日后,便要吹東南風。”
“又何故許諾周瑜,向天借風?”
顯然,關平竟真的誤以為李翊要向天借風,甚至相信他能夠借到。
只是李翊哪有那般大的本事?
對于東風,李翊也只是帶著考察團隊,通過實地考察,慢慢推算出來的結果。
只不過在李翊看來,這是一個很好的“輿論攻勢”。
你想想,你的對手會呼風喚雨,使奇門遁甲。
這事兒要事傳到敵人耳朵里,敵人會怎么想?
這事兒要事傳到盟友耳朵里,盟友會怎么想?
這事兒要事傳到自家軍士耳朵里,士兵們又會怎么想?
那必然是敵人喪膽,盟友忌憚,自家士兵士氣大振。
如此好的“行為藝術”,一舉三得的效果,為何不為之?
更別提古人就信這個了。
李翊率本部軍士出帳,趙云令白馬義從隨行護衛。
至祭壇處,用四人,各人戴束發冠。
穿皂羅袍,鳳衣博帶,朱履方裾。
前左立一人,手執長竿。
竿尖上用雞羽為葆,以招風信。
前右立一人,手執長竿,竿上系七星號帶,以表風色。
后左立一人,捧寶劍;后右立一人,捧香爐。
壇下再立二十四人,各持旌旗、寶蓋、大戟、長戈、黃鉞、白旄、朱幡、皂纛,環繞四面。
諸葛亮等眾聞說后,紛紛來到祭壇處守候。
未有去的高官,也有好心人提醒,言道:
“今李相在南山處設壇求風,公身為軍中上將。”
“不往使之,何也?”
領導在地方上搞行為藝術呢,當下屬的自然要在一旁守著。
幫領導輿論造勢,控制場子。
雖然來的人很多,李翊不一定記得住那么多面孔。
但還是那句話,
能被領導當眾叫上三聲名字,勝過你埋頭苦干三年。
至十一月二十日甲子時分,李翊沐浴齋戒,身披道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