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命侍從取來江水兩瓢,令之置于案上。
“此瓢為淮南水軍,彼瓢為東吳水軍。”
李翊指了指兩只水瓢,接著開口。
“吾軍雖勝赤壁,然水戰之精,實不及吳人。”
“彼輩生于長江,長于舟楫,又常年與黃祖交戰,水戰相當精熟。”
“而吾軍北士居多,近年皆在陸戰,善乘馬兒不善水上弄潮。”
“至于元龍麾下水軍,雖悍將極多,個個健兒。”
“然過去十年,為齊王鎮守淮南,鮮少作戰。”
“若當真對比,恐未必及得東吳水軍。”
得益于李翊的外交政策,這些年齊國的在江南的外交局勢可以說是相當穩定。
使得在淮南鎮守的陳登,幾乎沒有太多戰事壓力,可以安心發展內政。
以致每年上交上百萬斛糧食到中央去。
但壞處就是,由于過于和平。
淮南水軍缺乏實戰訓練。
雖然淮南將中不乏甘寧、蔣欽、周泰等水上好手。
可任憑將領訓練的再是精熟,肯定比不上實戰進步來得快。
反觀東吳,亦不乏周瑜、呂蒙等優秀的水戰統帥。
但人家常年與黃祖實戰,早已個個龍精虎猛。
單說水上,確實是天下數一數二的水軍了。
不過這也是由于兩國體制不同。
齊國是典型的穩扎穩打,發展內政的同時,減少國力消耗以對外戰爭。
常年在北地作戰,軍費開支其實也不低。
劉備只能是保證齊國水陸兩軍不偏科的情況下,盡量維持住淮南水軍。
但繼續撥給水軍更高的軍費,那就真的沒必要了。
畢竟劉備短時間內也用不上,打江南的收益也遠遠比不上河北。
李翊此話一出,淮南諸將的臉色當然不好看。
畢竟這是在仗他人志氣,滅自家威風。
但眾將心里也明白,他們如果對上東吳水軍,雖不至于打不贏。
但肯定是討不到太多便宜的。
到時候落得個兩敗俱傷,折損的還是他們淮南派的勢力啊……
眾人一言不發,都在那里豎起耳朵聽著。
李翊接著說道:
“吾雖在河北,然此下江南。”
“亦對比過南方水軍的實力。”
“天下水軍強者,不過荊州、東吳、淮南三支而已。”
”若吾等強攻荊州,必損兵折將。”
“吾不忍見此事也。”
話落,帳中寂然,鴉雀無聲。
李翊望一眼眾人,伸手豎了三根手指頭。
“今我有三策以示諸君。”
“其一,讓東吳攻堅城,耗其精銳。”
“其二,養我軍銳氣,待其兩敗俱傷。”
“其三,結好荊襄士族,不戰而屈人之兵。”
說著,忽擲令箭于地,聲若雷霆:
“夫用兵之道,當如養鷹——”
“饑則為用,飽則飏去!”
“今曹氏即困獸,東吳如餓鷹。”
“吾等且作壁上觀,坐收漁利,豈不美哉?“
“誠所謂,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。”
“我等若于此時強攻,不過得殘破之城。”
“而智取緩圖,終收完整之利也。”
李翊這才講出了自己的真實目的。
認為江陵、襄陽是天下堅城,城高池深。
他們完全沒必要去死磕,讓東吳與曹魏相斗,他們坐收漁利就可以了。
而且古代攻城戰本來就不好打。
守城戰也是最能夠淡化單兵戰斗力的戰役。
因為個人能力再強,面對高聳入云的城墻,都會顯得渺小。
李翊的這個想法,眾人是認可的。
但思路眾人卻有些質疑,趙云進言道:
“丞相智謀雖好,只是江東周郎絕非易于之輩。”
“見我等收兵不戰,又豈容我等坐觀?”
“況且若使吳人先得南郡,復攻之亦屬困難。”
“今曹軍新敗,正可一鼓而下,又何必退?”
在趙云看來,李翊提出的計策有兩個難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