卻說周瑜親自過江,來到夏口,試探齊國對南郡的態度。
齊國高層已定下決策,當即回復周瑜,他們既然打贏了赤壁之戰,不會再干涉荊州事務。
并保證如果周瑜出兵南郡,齊軍絕對不會過來摘桃子。
雖然諸侯之間,爾虞我詐是常態。
但劉備陣營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軍閥了。
而是一個有制度、有自己的經濟文化的東方大國了。
倘若出爾反爾,必為天下人恥笑。
待聞說齊國無心干涉荊州之事后,東吳等將紛紛請纓道:
“既然諸葛亮已經承諾不干涉荊州之事,事不宜遲,可速去取南郡!”
周瑜皺眉道:
“兵法云:虛則實之,實則虛之。”
“今齊人究竟心中作何所想,尚不可盡知也。”
思慮一番后,周瑜分撥三千人馬出來,命朱然領之。
就屯駐于沙羨口,是為監視齊軍動向。
看看他們到底是否真的會撤回徐州,一有異動立馬告訴自己。
周瑜本人卻率軍士徑投江陵去了。
接下兩日,江夏的齊軍開始調撥遠走。
以陳登為首淮南水軍,全部走淮水,徑投汝南去了。
駐扎于沙羨的朱然,在探知到這個消息后,馬上告訴了周瑜。
要爭奪江南,水軍是第一倚重。
結果齊軍率先撤走淮南水軍,看起來的確無心繼續經略荊州。
但周瑜出于謹慎,還是命朱然繼續盯著。
又過兩日,趙云部、高順部也漸次撤離了夏口。
此時的江夏的兵馬,已不足兩萬人矣。
朱然照例將這個消息報給周瑜。
周瑜問:
“夏口之軍,還有多少?”
朱然答曰:
“已不足兩萬,剩下人馬也在繼續撤離。”
“若再過一旬,想江夏守把之軍,至多不過一萬五千人眾。”
一萬五千人,剛好是一支勉強可供守城的軍隊人數。
守城雖夠,進取卻不足了。
不論從哪方面來看,齊人似乎都已經將自己的勢力從荊州撤去。
周瑜乃謂眾人道:
“齊人不在,南郡吾彈指可得。”
“今齊軍盡退,我無憂矣!”
乃正式調撥人手,準備進攻南郡。
命陳武為先鋒,又命丁奉、呂范為副將。
撥其五千精銳軍馬,先行渡江,自己卻率大軍隨后接應。
分撥已定,周瑜又命人去請程普率軍跟自己一起去江陵。
周瑜身為主帥,按理說應當直接對麾下武將下達命令才是,又何須用請?
原來這程普自恃三世老臣,經常倚老賣老。
仗著自己歲數大,資歷高,多次欺負周瑜。
而演義里雖對周瑜進行了藝術加工,使他成為了“大都督”,看似是大權獨攬。
然實則周瑜并未做過大都督,僅是“左都督”,程普為“右都督”。
兩人都有獨自領兵的權力。
在程普看來,周瑜是什么檔次,竟然能跟我領一樣多的兵。
閣下不會真以為能指揮得動我程普吧?
正如上面所說,程普之所以敢如此狂悖,就是因為他三朝老臣。
其資歷之高,即便是吳軍諸將,也要尊稱他為“程公”。
江表十二虎臣當中,程普就是當之無愧的第一。
也難怪他不服周瑜管束了。
但正因為程普資歷太高,周瑜選擇了忍讓。
程普能夠獨自指揮一萬人的軍隊,手下管著好幾員大將。
周瑜心里明白,一旦他與程普慪氣,肯定會壞了國家大事。
本來東吳就弱,哪里經得起內部折騰?
所以面對這位老前輩,周瑜以晚輩之姿,主動示弱。
使者到了程普大營,備言周都督相請之意。
程普知道周瑜要攻南郡后,乃謂眾人說道:
“周郎年少,安知兵事?”
“吾當自領大軍,去攻南郡,以報主公。”
眾人見此,紛紛勸道:
“今同為國家大事,周都督相請,都督又何苦與之較勁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