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吾意親往去救夷陵。”
程普急止之:
“夷陵小邑,棄之可也。”
“當集全力以抗曹仁主力!”
呂蒙忙道:
“夷陵尚有凌公績人眾困在城中,不可不救!”
周瑜頷首,顧謂普曰:
“程公可守大營,吾當親往救之。”
程普冷聲笑道:
“黃口孺子,輕動大軍,若敗,有何面目見吳侯?”
此言一出,左右皆失色。
周瑜不以為忤,又問呂蒙誰可以守大寨。
呂蒙乃進言道:
“都督可留陸伯言守大營,蒙與君同去救夷陵。”
“解圍釋急,勢亦不久。”
“蒙保伯言能十日守也。”
周瑜然其言,對諸將說道:
“十日之內,必解夷陵之圍。”
遂留陸遜守寨,親率精兵八千,星夜馳援。
行至夷陵時,周瑜憑高而往,見曹軍陣型散亂,大喜說道:
“此天賜良機也!”
當夜便命陳武率死士三百人,潛入敵營縱火。
又命呂蒙伏兵于東,自引大軍從西殺入。
牛金措手不及,大敗而走,遺下戰馬三百余匹。
此役,吳軍大獲全勝。
既解了夷陵之圍,又使得周瑜控制了江陵上游。
既救出凌統,周瑜勉其忠勇。
然后趁勢渡江,駐兵北岸,與曹仁相持。
曹仁敗了一場,又見周瑜在夷陵站穩了腳跟,只得放棄江水上游。
改為固守城池,不再出戰。
東吳,曹魏兩邊戰事,就此陷入了相持階段。
不表。
……
就在東吳與曹魏戰事,打得如火如荼之時,齊國方面也加緊了自己這邊的準備工作。
李翊一面使人抓緊從江夏撤走軍馬,麻痹周瑜。
一面又使已經到了汝南的淮南軍,不要在廬江、汝南兩地的邊境游蕩,防止吳人起疑心。
而是讓淮南軍直接回九江去,待到用兵之時,直接便可從合肥出發。
自肥水而入,即可直下廬江。
至于汝南之地,李翊則發書上諫劉備。
希望他能夠為汝南再增益一支軍馬。
并表示,只要劉備派得人夠多。
李翊他就有把握不費一兵一卒,僅通過軍事壓力,逼迫廬江吳人投降。
劉備在徐州,聽說李翊下令撤回了軍馬,驚得目瞪口呆。
正欲使人去問李翊為何如此,不想李翊主動使人來了。
當即便問,寡人讓丞相陪孔明南下,是輔助他收取荊州的。
結果丞相不取荊州,改取廬江,舍本逐末,何也?
李翊乃親筆手書一封,答復劉備。
劉備得其書,書略曰:
“臣翊頓首再拜,謹奏齊王千歲:”
“臣觀天下之勢,欲制東吳,必先取廬江。”
“廬江者,吳之咽喉,荊州之鎖鑰也。”
“今周瑜傾兵西進,與曹仁爭荊襄之地,江東空虛,此天賜良機。”
“廬江太守朱治,雖據堅城,然性怯而寡謀。”
“若得大王再益臣一軍,屯于汝南,示以兵威,則可不戰而屈其兵。”
“彼見大軍壓境,內無援軍,外絕歸路,必束手來降。”
劉備不解,認為李翊手上已有五萬大軍,為何還要讓他繼續增益兵馬?
打仗不要錢啊?
李翊則是解釋了,增益兵馬,是為了給吳人施壓。
雖然耗費的錢糧更多,但如果能不費一兵一卒拿下廬江,不就等于是間接的“花錢買地”嗎?
這符合《孫子兵法》里的,“不戰而屈人之兵,善之善者也。”
后半段,李翊則開始解釋,為何不去取荊州,而改打廬江。
“若下廬江,則斷周瑜歸路,使其荊州之師孤懸江北。”
“孫權以幼主上位,兵權不出于己,其必不敢縱周瑜在荊州專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