卻說諸葛亮在江夏正式掌權,向者其在徐州之時。
受前輩們的壓制,生平未嘗得水。
今日到江夏,得長江之水,正是如龍騰飛之時。
荊襄九郡,目前諸葛亮只有江夏一郡。
但是接下來,他將會幫助劉備拿下剩下的八個郡。
待聞說李丞相已經拿下廬江,周瑜也拿下南郡之后。
諸葛亮當即陰遣細作,散布流言于荊揚二地,云:
“——周郎據荊楚,欲自立也。”
“其手下之將,皆服周郎,而不敬孫權。”
一時間,訛言四起。
流言漸熾,傳至吳中。
孫權聞之,疑懼頓生,惕然驚詫不已。
忙遣人去往荊州探查,是否有此事。
探子至夏口時,正遇著諸葛亮使人扮作的“吳軍”,截斷了長江水路。
使者不得過,只得將此事匯報給孫權。
于是,孫權更加驚疑。
古代交通本就不方便,信息閉塞。
孫權又不能直接打過電話過去,向周瑜確認此事。
一旦有了信息差,沒矛盾都得激化出矛盾來。
尤其這不管是不是諸葛亮的離間之計,哪怕僅是萬分之一的可能,孫權都不敢賭。
因為周瑜長期在外領兵,將士們都服他。
而他們又很少感受到孫權的“厚恩”,時間一長吧,自己確實很容易被架空。
孫權心中愈發感到不安,乃謂左右曰:
“昔白起功高,秦王疑之。”
“今公瑾威震荊襄,倘為部將所挾,如之奈何?”
于是密召左司馬顧雍前來商議。
顧雍乃吳郡冠族,四大姓氏之一。
在吳地位望隆重,孫權將自己的心事、難處一一向他說了。
顧雍當即獻策道:
“君侯宜急發詔,令公瑾回援廬江。”
“若其遲疑,則反跡明矣。”
“更可使人潛諭軍中,言‘吳地將危,父母妻子待汝歸’。”
“西征士卒多為吳人,必無固志。”
“如此,收回兵權不難。”
孫權撫掌稱善,遂連發羽檄。
催促周瑜東還。
時周瑜在江陵,得孫權手諭,慨然嘆道:
“主上連詔促歸,此必疑我矣!”
于是召集諸將商議,謂眾人道:
“今吳侯召我回去救廬江,今若不還,是不忠也。”
“若棄荊州而返,魏人必乘虛復取。”
“諸君以為當如何?”
眾將皆進言道:
“都督若去,荊州難守,不如暫留,徐圖后計。”
周瑜沉吟良久,搖了搖頭,否定了眾人的提議。
孫權就是不放心留他在荊州領兵,繼續留在這里,不是坐實了反意嗎?
“……我知諸公不舍,然請列位稍安勿躁。”
“吾有一計,可解此困。”
眾將急忙問,“計將安出?”
周瑜背著手,眉頭蹙起,在原地來回踱了兩步。
徐徐將自己的戰略計劃,娓娓道來。
“今主上見疑,若遽歸,則荊州必失。”
“吾有一計,可轉危為安——”
“當絕孫劉之盟,北結曹氏。”
此言一出,眾人無不一驚。
這個計劃跟此前結劉抗曹的戰略簡直背道而馳。
這就是政治,為了利益,什么都能夠輕松改變。
周瑜有條不紊地為眾人解釋道:
“吾等雖新奪荊州,結怨于曹氏。”
“然赤壁之仇,劉備實為禍首。”
“曹操之生死大敵,始終是劉備,而非我東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