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以曹操之明略,必不念舊怨。”
“若遣使修好,約共分荊北。”
“我得南郡,彼占南陽,合擊劉備。”
“如此則北方邊患可解,更可自荊州出兵,收復廬江。”
如果不是孫權催得緊,周瑜是想全吞荊北的。
但如今只能是和曹操兩家平分。
畢竟你不拿出點誠意來,人家憑什么跟你合作?
計劃提出之后,一眾武將皆愕然,或問道:
“齊強吳弱,奈何?”
眾人擔心,絕了齊國盟約,就此開罪劉備。
東吳真的能抗住齊國單方面的攻勢嗎?
周瑜沉吟道:
“齊雖強,然吳魏合勢,足可以抗衡。”
“且江南之爭,在于水戰。”
“齊人雖有淮南水師,但還不至于縱橫江南。”
“彼若欲練橫行江上之舟楫,非三五年可就。”
“三五年時間,足夠我東吳撫定江南。”
齊國擁有天下第一的陸軍是不假。
但他的水軍,至多是前三守門員。
誠然,以齊國之雄厚國力。
想要經略江南,打造一支橫行江海的水師并不困難。
但那肯定需要個幾年時間。
這幾年時間,就是東吳發展喘息的機會。
周瑜見眾人面帶遲疑,乃進一步解釋道:
“今吾既統東吳水師,復得荊州舟師,足以橫行江海。”
“縱然進取不足,然自守有余。”
“劉備雖橫掃中國,所向無敵。”
“然其豈能用北地之馬,踏平長江乎?”
“愿諸公勿疑,此計可以行之。”
計較已定,周瑜手書密函一封。
具陳“絕齊聯魏”之策,遣心腹將校潛送至吳地。
使者夜渡至夏口,忽遇巡江戰船。
諸葛亮早伏細作于要津,截獲密函,展視視之,其書略大致云:
“臣瑜昧死上言:荊州新定,將帥思歸。”
“然劉備虎視于江東,曹操狼顧于江南。”
“若輕棄要害,恐非萬全之計。”
“臣竊以為,當北結曹氏,共拒強齊……”
看完這封書信,諸葛亮謂左右人道:
“周郎欲絕盟聯魏,此計若成,于吾主大不利也!”
于是,命人取來筆墨,他觀摩周瑜筆跡。
然后親自執筆,更易其詞。
其略云:
“——瑜啟吳侯:荊州形勝,已入我掌中。”
“將士用命,皆愿效死。”
“今若遽召瑜歸,恐軍心不穩。”
“且廬江小郡,何足掛齒?”
“大業在荊襄,豈可輕棄!”
“望主公勿復多疑,待瑜蕩平江北,自當奉綬歸朝……”
書成以后,仍封以原印。
密遣人偽作吳使,星夜馳送吳地。
孫權得書,覽未竟而色變,怒擲于地曰:
“豎子安敢狂悖至此!”
顧雍拾而觀之,進言曰:
“此書辭氣驕蹇,恐有詐也。”
孫權拍案怒道:
“字跡印章皆真,何詐之有!”
“速召陸績、張昭過來議事!”
很快,以張昭為首的東吳大臣,紛紛入內。
與孫權商議對策。
張昭進言道:
“公瑾據荊州,其志難測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