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今彼欲聯魏制齊,我吳何不反其道而行之?”
“不如遣使與齊修好,單方面重締盟約。”
“若公瑾本無二心,見盟約已成,必當歸吳。”
“若其執意留荊,則是自絕于吳,反跡昭然矣。”
陸績在旁側,當即出聲附議:
“……子布之言甚善。”
“劉備方懼魏吳聯合,若我先示好,彼必欣然應允。”
“屆時周瑜在荊州前有齊軍,后失吳援。”
“縱有異志,亦無能為也。”
孫權沉吟良久,撫掌稱善:
“……二公之言,最合孤意。”
遂密遣使者,前往廬江找李翊和談。
李翊當然毫無疑問地接受了孫權拋來的橄欖枝。
很快,此事傳至江陵。
周瑜聞之,大驚失色,呼曰:
“……吾正欲與齊人死戰,吳侯奈何先和?”
眼見孫權已經和齊國重締了盟約,那么“絕齊聯魏”的計劃也就泡湯了。
接下來,如果周瑜不回吳地,那就坐實了反意。
“……唉。”
周瑜心知大勢已去,他走到江邊,忍不住再去看一眼自己奮戰了近一年才拿下的荊州。
望著滾滾長江之水,周瑜臨江而嘆:
“這幾日在江陵理政,深感人生之艱難。”
“就像那不息之長河,雖有東去大海之志,卻流程緩慢,征程多艱。”
“然,江河水終有入海之時。”
“而人生之志,卻常常難以實現,令人抱憾終身。”
說著,將自己的衣袍割下,棄于江中。
“赤壁鏖兵,江陵血戰。”
“將士們白骨未寒,今卻將之拱手讓人。”
“吾有何顏面回見江東父老?”
言罷,凄然淚下,在場諸將無不哽咽啜泣。
老將黃蓋拄戟嘆道:
“都督勿憂,他日必當再取。”
真的還會有他日嗎?
周瑜無奈地一聲苦笑。
其實大家都明白,這只是一句安慰話罷了。
天下形勢,本來就是齊強吳弱。
如果拿下荊州,靠著江南之地,再聯合曹操。
兩家合力,尚有機會抗擊齊國。
如今失去荊州,東吳也將徹底失去進取天下的機會。
未來幾年,吳人將永遠地被困在江東之地,不得進取。
至于何時為齊人所滅,完全看劉備、李翊的心情。
看他們的戰略優先級是誰了……
感慨完之后,周瑜命人備好舟船,他要親自前往夏口找諸葛亮談判。
孔明啊孔明啊,到底是你贏了……
周瑜心情郁悶,怏怏不樂地來到夏口。
諸葛亮早已領了一眾文武,在江邊等候,似早已料到周瑜會來。
周瑜見之,又是一聲長嘆。
“周都督,亮在此恭候多時了。”
諸葛亮輕揮羽扇,向周瑜打了個招呼。
周瑜強顏歡笑,下了舟船,向諸葛亮拱手道:
“有勞先生久等,請入內說話。”
兩人入內,各自敘禮畢。
周瑜知道諸葛亮要想什么,諸葛亮也知道周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。
雙方都是人精,周瑜率先開口:
“君等妙算,不費一矢而坐得荊州,當真了得。”
“叫瑜好生佩服!”
周瑜萬沒想到,當年諸葛亮承諾不會向荊州發一箭一矢,居然真的做到了。
偏偏自己還不得不把荊州拿出來交易。
不拿出來不行啊。
后方孫權逼迫得太緊,荊州已成了一塊燙手山芋。
周瑜只能在放棄之前,拿著它盡量為吳人換取更多的利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