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赤壁一役,我吳人流血漂櫓,豈無尺寸之功?”
“今貴國得荊北,我東吳取荊南,亦無不可。”
諸葛亮勃然變色,叱道:
“荊襄九郡,本為一體。”
“今若割裂而治,后患無窮!此議絕不可行。”
見諸葛亮寸土不讓,周瑜這才明白。
原來從一開始,齊國定下的對吳政策,就是將他們困守在長江以南。
不許他們繼續對外進取。
周瑜心里暗嘆:
“吾今日方知齊國深謀!困吳于江東,使不得展足。”
“待爾蠶食天下,我吳終為池中之魚耳。”
“李翊之謀,竟遠至十年之后。”
“惜我東吳多年來畫地自守,終未能出揚州半步。”
周瑜總算明白了李翊的戰略方針。
他允許東吳在吳地自娛自樂,但就是不許你對外進取。
淮南不許你染指,荊州之地不許你染指。
東吳對外打不出去,也就發展不起來。
而齊國仗著國力,卻能夠慢慢吞并掉天下間其他諸侯。
等轉頭回來,一只手就拿把東吳給掐死。
甚至不用一只手,當真等到那一天。
劉備以“君臨天下”之姿,再次來到吳人面前時。
只怕以張昭等大臣的態度,直接就勸孫權投了。
江風嗚咽,吹動軍帳,案上油燈明滅不定。
周瑜無奈,只得爭取其他地方,一指輿圖丹陽地界。
“丹陽之地,乃江東門戶。”
“斷不可留于齊手,使齊人據之,則我江東門戶洞開。”
“豈非任人宰割乎?愿請割之!”
既然齊人執意要將吳人困在江東,拿周瑜只能去索取江東全境之地了。
丹陽其實一直都不是齊國重點的發展對象。
它更類似于“山越”少數民族的自治區,齊國對它更多是為了招募丹陽兵,補充兵源用的。
但丹陽還一直起到另一個極為重要的戰略作用。
那就是齊國到江東的“跳板”。
倘若真讓孫氏并江東全境之地,憑借長江天險,那還是相當難纏的。
所以齊國一直保留丹陽之地。
哪怕給你高度自治權都無所謂,反正必須給我留著。
免得將來真正要經略江東之地時,我還得老老實實渡長江。
對此,諸葛亮當然不同意:
“都督此言差矣。”
“……丹陽我國已經略十余年,豈可輕讓?”
周瑜再三堅持,東吳必須擁有丹陽。
諸葛亮拗不過他,只得徐徐說道:
“都督何其執也?”
“……也罷,可于丹陽南境析置新都郡,界以溧水為限。”
“如此,吳得江防之固,齊亦保北岸之安。”
“此豈非兩全之策乎?”
諸葛亮同意將丹陽新設一個郡出來,劃給東吳。
但丹陽北岸必須留給齊國,
一方面齊國在江東必須有個跳板。
另一反面,丹陽北境其實遠比南境富裕許多。
比如丹陽以北的秣陵,這里靠近長江入海口,遠比其他地方要富裕。
歷史上的孫權就把國都定在了秣陵,并于第二年改名為了建業。
它也就是后世的南京。
最終經過一個多時辰的拉扯,談判終于結束了。
這個談判速度其實已經相當快了。
然在場之人,無不覺得過程極其漫長。
最后,齊吳雙方,勉強達成了一致。
雙方約定:
溧水以北丹陽諸縣仍歸齊;
新置郡領宛陵、涇縣等五城歸吳;
東吳江防舟師不得越界北渡;
五日之后,將在江陵進行易幟,實現地域交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