條約既定,周瑜與諸葛亮共執筆墨,于羊皮圖上勾勒新界。
書成之時,江風驟急,吹滅半帳燈燭。
……
建安十二年,夏五月甲子。
江陵城頭吳幟緩緩降下。
齊軍司馬費觀率甲士三百,執赤旄節受降。
費觀乃江夏本地人,為諸葛亮啟用為軍司馬。
及午時三刻,諸葛亮乘素車白馬入城。
城中父老簞食壺漿以迎。
吳將凌統捧南郡太守印綬出獻,齊軍鳴鼓三通,奏《常武》之樂。
齊吳雙方正式完成江陵易幟。
諸葛亮也將荊州的州治遷至了江陵。
原來的州治在襄陽,遷至江陵其實也是想淡化荊州舊勢力的影響力。
劉備知道后,當即下達命令。
讓諸葛亮析南郡置江陵郡。
也就是把江陵地區單獨劃出來,設置一個郡,領編縣、華容等七城。
這樣做的目的,也是幫助諸葛亮提高其在江陵地區的影響力。
然后上表,表奏諸葛亮為南郡太守,兼領軍師中郎將,督荊南四郡。
可調武陵、長沙、零陵、桂陽等四地兵馬。
當然,調不調得動另說,反正得先把權力下發下來。
劉備這一番操作,都是在對外對內宣告:
荊州地區,他已正式將之交給諸葛亮了。
至于為什么不直接拜諸葛亮為荊州牧?
因為此時的荊州牧是劉琦,雖然有名無實,但面子功夫還是要做足。
政治人物最忌諱的就是連“演都不演”了。
除了對諸葛亮進行政治上的安排以外,劉備又對諸葛亮予以了軍事上的支持。
江陵郡設置好以后,劉備正式表后將軍黃忠為江陵太守。
這一番操作,不單單是齊國唯四的四方將軍之一,留在了荊州。
同時作為荊州人,又同為后加入的晚輩。
諸葛亮與黃忠都是火箭般飛升上來的。
不是兩人沒立過功,而是兩人立得功不足以支撐他們做到如此高位。
劉備將這兩個人安排在一起,就是希望他們文武合力,相互扶持。
對于黃忠這樣一個土生土長的荊州人而言,半身已入黃土的他。
又何嘗不想在晚年回到家鄉度過呢?
更別說自己如今已是功成名就,在鄉親父老面前何等的風光?
所以,對劉備這個安排,黃忠極為高興滿意。
連連上表謝恩。
至于諸葛亮,他既正式上任荊州,做的第一件事就是:
安撫原荊州老臣,同時提拔新人上來。
又聚集眾文武,商議久遠之計。
忽見一人上廳獻策,視之,乃伊籍也。
“府君欲求久遠之計,何不求賢士以問之?”
孔明問,“賢士安在?”
伊籍當即舉薦道:
“荊襄馬氏,兄弟五人并有才名。”
“幼者名謖,字幼常。”
“其最賢者,眉間有白毛,名良,字季常。”
“鄉里為之諺曰:‘馬氏五常,白眉最良。’”
“公正當用人之際,何不求此人而與之謀?”
諸葛亮大喜,遂命人請之。
馬良至,諸葛亮以優禮相待。
二人交談一番,諸葛亮大喜,甚愛馬良之才。
當即與之商討保守荊襄之策。
“亮受齊王命,來此經略荊楚。”
“季常久居此地,熟悉地理,可為亮明策。”
馬良當即道:
“荊襄之地,北據漢川,坐擁數千里疆域,帶甲兵十余萬。”
“愚以為,荊襄之要,在四水三路。”
“控漢水則制襄陽。”
“掌沅湘則轄百越。”
“據江陵則鎖吳楚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