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有此三要,荊州必不失,”
“向者劉景升在時,對荊楚之地,力有不逮。”
“君可以令公子劉琦于此養病,招諭舊人以守之。”
“以其為荊州牧,安定民心。”
“然后南征武陵、長沙、桂陽、零陵四郡,積收錢糧,以為根本。”
“……此久遠之計也。”
諸葛亮附和道:
“……亮亦有此意。”
“然誠如季常所言,荊襄連經動亂,不宜立動兵戈。”
“東吳勢力,已逐出荊州。”
“荊南之地,暫時無虞。”
“可先傳檄撫定,然后再行征討。”
“今可先定內政,然后商討對外事宜。”
荊州也算是老劉的大后方了。
以老劉目前的實力,至少不需要荊州扮演太重的軍事角色。
可以先安心發展內政,幫齊國鞏固大后方。
于是,諸葛亮與馬良等人商議一晚,制定了發展荊州的一系列政策。
大家都認為,劉景升對于荊州的掌控力太過薄弱,須要進行改革。
三日后,江陵之地正式發表公告。
宣告新政府將推行以下政策:
第一,屯田之制。
募集流民,開墾云夢澤淤地。
引沮漳河水,建十二陂塘,灌溉農田。
每卒屯田五十畝,戰時為兵,保家衛國、
此舉也是根據荊州連年遭遇動亂,大量百姓流離失所所定下來的策略。
通過募集流民,也能穩定社會秩序。
第二,舟師之備,發展水軍。
荊州水師號稱是天下第一水師。
經過連番的政權跌宕,水師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。
為此,諸葛亮下令。
設造船塢于江津港,改樓船為車船。
鼓勵民眾學習游泳,爭取做到人人會水。
第三,城防之固。
為江陵城墻,修筑“內城”,進一步加強江陵城防。
同時將襄陽北門設為甕城。
沿江設烽火臺,每三十里一置。
此外,在荊襄一帶,設置書院,發展教育。
諸葛亮自領荊襄書院院長,鼓勵學子來此處學習。
當然了,還有最重要的就是重新修訂《楚科》。
原來劉表舊政過寬,荊襄本地豪族“以下克上”之風屢現不止。
為此,諸葛亮采取強硬措施,打擊當地豪族。
當然,僅僅是打擊,而不是消滅。
比如清查戶口,嚴查“隱戶蔭客”等。
同時,
盜糧三斗者即黥面。
私鑄錢幣者,立斬。
官吏受賄者,倍贓入罪。
由于荊南地區還生活了不少“蠻族”。
諸葛亮也規定,蠻人犯罪,與漢人同罪同刑,不得偏私。
設立酋長子弟入質制度,規定地方酋長,須遣家族子弟到地方郡治為質。
頒法之日,諸葛亮親臨江陵市門。
當眾杖責違禁的蒯氏家奴。
又從劉表府庫搜出的“免罪竹符”三百余枚,當著眾人的面一把火燒盡。
火光三日不絕。
由此,荊襄之風大改。
……
:<ahref="https://u"target="_blank">https://u</a>。手機版:<ahref="https://u"target="_blank">https://u</a>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