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安十四年,春。
江陵,都督府內熏香裊裊。
諸葛亮手持羽扇,凝視西川地圖忽道:
“劉季玉敗矣!亮以為這是一千載難逢之機。”
扇柄輕點成都位置,“倘劉季玉不死,彼必向我荊州求援。”
諸葛亮有著敏銳的政治嗅覺,一聽說劉璋兵敗,便認定他會來荊州尋求政治庇護。
話音方落,參軍馬謖立時呈上細作密報:
“曹操已破成都,蜀中將領歸降,劉璋父子不知所蹤!”
話音未落,黃忠拍案而起:
“某愿率荊襄水軍迎之!”
諸葛亮輕搖羽扇:“黃老將軍且慢。”
指尖輕輕劃過地圖上的長江水道,“亮以為劉璋必走永安水道。”
“可令子龍備樓船五艘,泊于夷陵待之。”
正議間,忽有侍從來報:
“平都令李嚴遣密使至!”
李嚴?
諸葛亮眉梢一揚,他對這個人的名字并不陌生。
李嚴早年間當過劉表的秭歸縣令,后來曹操兼并荊州。
李嚴不愿為曹操效力,便向西逃跑,投奔劉璋。
如今蜀地也被曹操攻下,李嚴所在的公司再次被兼并。
所以兜兜轉轉,又只能轉過來,向荊州求援。
“快請!”
諸葛亮接見使者,使者呈上帛書,展開覽之。
上面只寫了八個字——
“不愿事曹,乞庇荊州!”
諸葛亮大喜,舉書謂眾人道:
“此非天賜良機乎!?”
一直以來,諸葛亮一直非常重視與蜀地的聯系。
如今有蜀地大員主動拋來橄欖枝,諸葛亮當然求之不得。
于是,即吩咐馬謖先去接李嚴,護送其到江陵來。
當夜三更,馬謖扮作商賈,乘小舟至巴東暗礁處。
月色朦朧中,見一葉扁舟隨波起伏,船頭立著青袍文士,正是李嚴。
“李平都,何以如此狼狽耶?”
馬謖半調侃地說道。
李嚴苦笑:“曹操欲征我為尚書郎,吾不愿為其效力,連夜出逃。”
“這才狼狽不已。”
忽掀艙板,露出三卷竹簡:“此乃西川兵力布防圖,聊表誠意。”
馬謖接過,接火把光亮覽之。
看罷大喜,拍了拍李嚴的肩膀:
“先生在看到此圖之后,一定會非常高興的。”
“走,我帶你去見先生!”
李嚴連聲謝過。
眾人乘船,回返荊州。
諸葛亮親自到江邊夷陵渡口等候。
時值春汛,江水滔滔,千帆競發中,一葉扁舟破浪而來。
但見船頭立著一名青衫文士,年過三旬,身高七尺有余。
江風掀起其破碎的袍角,露出內襯鎖子甲的寒光。
最奇是其面容——左臉儒雅如文士,右臉卻有一道箭疤自眉骨貫至下頜,平添三分肅殺之氣。
諸葛亮羽扇微頓,心中暗暗奇之:
“久聞李正方文武雙相,今日一見,果然見之不俗。”
按理說一個小小的縣一把手,是很難得到一個省一把手的如此重視的。
但李嚴不同。
李嚴性格冷酷苛刻,鄉黨對其的評價就是:
——“難可狎,李鱗甲。”
意思就是這人很難對付,很有城府,特別難接近。
但李嚴是遠近聞名的大本事,是一位能吏。
政績極其突出,身在荊州的諸葛亮久聞其聲名,正當用人之際,早就想挖他過來。
如今其主動來投,自是求之不得。
比及舟船靠岸,李嚴躍上岸時,不及整衣便長揖及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