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敗軍之將,何勞諸葛都督親迎!”
聲如金鐵交鳴,竟壓過江濤聲響。
諸葛亮虛扶其臂:
“正方棄暗投明,實乃荊州之幸事也。”
歷史上的李嚴也是先后投靠劉表、劉璋、劉備。
所以有一個段子叫,
李嚴在天上見著了呂布,然后笑話他說:
“聽說了嗎?你在后世被調侃為三姓家奴。”
呂布不屑地說道:
“這有什么?你不也先后侍奉三位主公。”
“不也是三姓家奴嗎?”
李嚴回答說:
“你看好了,我先投劉表,后投劉璋,最后投劉備。”
“他們都姓劉,所以我只能算一姓家奴,你是三姓家奴。”
這算是個冷笑話。
不過調侃歸調侃,李嚴棄劉表改投劉璋,這對他的名聲其實是沒有影響的。
因為他面臨的情況是,劉表病死,曹操趁機奪取荊州大權。
等于李嚴的公司被兼并了,他選擇了跳槽。
這種行為在當時是不會受到譴責的。
諸葛亮扶起李嚴時,忽覺掌心觸到厚繭,這分明是常年挽弓執刀的手。
嚴格意義上講,李嚴不單單是文武雙全,而是一個多面手。
如果說諸葛亮是六邊形戰士的話,李嚴就是削了一刀的六邊形戰士。
但不是小六邊形戰士,他比小六邊形戰士還要強一些。
二人沿江而行,李嚴忽指西岸:
“曹軍在白帝城設伏,某繞行秭歸,故遲來三日。”
說著,又從懷中取出一卷濕漉漉的絹圖,說道:
“此吾繞行之時所記,獻予都督。”
諸葛亮展圖觀之,見圖中不僅標注具體兵力,更細書各營將領性情。
尤令人稱奇的是,竟連如何攻取的戰術規劃都有批注。
不禁盛贊其才,“齊王許我在荊州開府,吾正欲大辟天下賢才入府共事。”
“正方來此,真天授我也!”
于是,當場拜了李嚴江陵太守。
江陵是諸葛亮為了方便治理荊州,單獨劃出來的郡,在荊州戰略地位崇高。
所以,李嚴等于直接從西南省份的一個縣長,直接提拔為了兩湖地區的省會市長。
這絕對是一個火箭式飛躍。
李嚴大喜,頓首拜謝:
“嚴定不負都督的知遇之恩!”
“雖肝腦涂地,亦當報效!”
一直以來,后世對李嚴的評價主要有兩個誤解。
第一個誤解是,李嚴是諸葛亮的政敵。
第二個誤解是,李嚴能力不行,是個坑逼。
關于第一點,主要還是受到某些電視劇的影響。
就因為李嚴是劉備唯二的托孤重臣,強行去把李嚴塑造成諸葛亮的政敵。
其實這也是很多人拿來黑劉備與諸葛亮君臣感情的陰謀論。
認為你劉備既然這么信任諸葛亮,為什么還要扶持李嚴給他掣肘?
先不說史書記載,“事無巨細,咸決于亮。”
李嚴到底有沒有威脅到諸葛亮的權力。
單說現實情況是,李嚴從始至終都只是諸葛亮的副手。
他只是劉備點名的諸葛亮接班人罷了。
包括諸葛亮自己也這樣認為,
如果李嚴后面不出事,根本輪不到蔣琬上位。
其實,哪怕不從君臣感情分析,僅從現實角度分析。
在經歷了夷陵之敗后,本就弱小的蜀漢政權,劉備敢不敢“養蠱”托孤?
托孤這種大事,無論有多少人,最終也只能有一個人掌握絕對權力。
可以類比一下其他國家,
隔壁老曹家,曹爽和司馬懿是唯二的托孤大臣。
結果就是曹爽一人說了算,司馬懿只能裝孫子一直茍著。
隔壁老孫家,孫權足足擬定了五位托孤大臣。
但諸葛恪就是最高的權力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