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夙夜憂惶,如履薄冰。”
“竊思江夏要沖,素賴將軍威德鎮撫,南北安堵。”
“今蒙猥居鄰境,實非所宜,唯恐麾下將士疑忌,致生嫌隙。”
“蒙雖不敏,亦知孫劉盟好之重。”
“故已具表上呈吳侯,乞骸骨歸鄉,愿薦賢者以代。”
“倘得卸甲,必當親詣夏口,負荊請罪,以明心跡。”
“時值深秋,江風凜冽,伏惟將軍珍攝貴體,勿以蒙為念。”
“臨書惶悚,不知所云。”
趙云覽畢書信,見其字跡虛浮,言辭卑怯,不禁莞爾。
侍從見主將神色,問道:
“將軍何故發笑?”
趙云收信入匣,對吳使溫言道:
“呂都督過謙了。”
“煩請足下轉告,就說孫劉盟好,乃諸葛使君與齊王夙夜掛懷之事。”
“今都督鎮守柴桑,但以和睦為念,何須辭官?”
遂命親兵取來錦盒:
“此乃荊州特產的安神茶,可助呂都督調養心神。”
又添錦緞十匹,“江風寒冽,權表心意。”
帳外忽起東風,卷動案上信箋。
軍正夏侯蘭忽然開口說道:
“云兄,呂蒙此信,未免謙卑過甚。”
“不知是否有詐?”
這夏侯蘭乃是常山真定人,與趙云是同鄉。
兩人情同手足。
趙云在劉備這里發跡以后,便向劉備舉薦了夏侯蘭。
劉備便使其留在趙云的部曲中,當一個掌管刑法的軍正。
平日聊軍務時,兩人無話不談。
趙云擺手止之道
“鄰邦禮敬,何必多疑?”
“哦?難道云兄就不擔心呂蒙使詐,襲我荊州?”
“……呵呵,蘭弟未免太多疑了。”
“云就守在夏口,不管呂蒙是否使詐,須放著我死。”
“否則休想越過夏口。”
夏侯蘭想想也是,不管呂蒙使什么奸計,他們都在這里守著。
不會出事的。
乃不復為備。
呂蒙寫信穩住趙云之后,又給馬謖寫了一封信。
其書略曰:
“幼常參軍足下:”
“蒙再拜致意,前番公務一晤,得睹參軍經緯之才,常懷欽慕。”
“今冒昧致書,實有要事相托。”
“江東自周公瑾歿后,主和之聲日盛。”
“蒙雖總領軍事,然程普、黃蓋等輩,猶持寧為玉碎之論。”
“每思參軍順勢而為之教,未嘗不撫膺長嘆。”
“愚竊以為,當密移軍械輜重于荊州。”
“一則削江東戰備,使頑固者無恃。”
“二則可為參軍晉身之資。”
“現已備得樓船三十艘,假以商旅之名,唯慮子龍將軍察覺。”
“若參軍能疏通沿江關隘,使物資安然入境,則他日齊王論功,參軍當居首勛。”
“蒙情愿退居幕后,但求江東百姓免于戰禍。”
“此事機密,萬勿泄于第三人。”
“絹短情長,企盼回音。”
……
馬謖于衙署中展讀呂蒙密信,喜形于色,竟不慎碰翻案上燈盞。
“天助我也!”
馬謖擊掌而笑,當即取印信批下通關文牒。
左右侍從疑道:
“近日江防甚嚴,參軍何故簽發商船特許?”
馬謖振袖而起:“此乃諸葛使君密令,爾等豈能知曉?”
遂命心腹持令箭往各渡口傳令:
“凡江東商船,一律免檢放行。”
或有人諫道:
“可否先知會一聲趙將軍?”
馬謖暗忖,若知會了趙云,他知曉其中緣故,肯定會與他爭功。
到時候全并江南之功便會被別人分去,還是自己獨攬其功的好。
于是說道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