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翊思考再三,然后吩咐人取筆過來。
眾人依言聽了,替李翊取來紙筆,磨好墨。
李翊執筆,很快寫下一份書信,交給心腹之人。
“將此信星夜兼程送往荊州去,務必要親自交到孔明手中。”
“……喏。”
……
書信發往荊州江陵,諸葛亮得李翊書,展開覽之,其書略曰:
“翊白孔明足下:”
“近聞足下陷于政爭,緣誤用幼常,致公安失守。”
“物議沸騰,眾口鑠金。”
“齊王欲留卿于荊州,而朝臣多持異議。”
“彼嘗邀翊共保足下,然吾深知此非卿之所愿,翊亦不欲為之。”
“非但無益于卿,反損卿之進益。”
“足下與士元,皆翊之后進,翊當一視同仁,豈可偏私?”
“今為卿計,莫若以退為進,固辭荊州之任,自請徙鎮交州。”
“交州乃蠻荒之地,若卿能化荒為治,立政安民,則公安之失,何足道哉?”
“悠悠眾口,不攻自破。”
“大丈夫之途修遠,豈以一蹶而自棄?”
“齊王不負卿,翊亦不負卿。”
“待資歷既深,自有東山再起之機。”
“謹以《孟子》之言相贈——”
““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”
“愿卿慎之,慎之!
“建安十六年春,齊丞相翊手書。”
李翊之書既至,諸葛亮捧讀再三,沉吟良久。
終掩卷長嘆,顧謂左右人道:
“李公之言,誠為至理。”
“吾若戀棧不行,非但無以自明,反使朝中生疑,徒增紛擾。”
遂決意自請去交州。
消息既出,荊州僚屬皆驚。
長史蔣琬急趨入見,諫曰:
“使君,交州乃煙瘴之地,民風未化,昔士燮雖據之,然終不過羈縻而已。”
“今明公若往,無異于貶謫流放,豈不令天下人輕之?”
諸葛亮神色沉靜,徐答曰:
“公琰過慮矣。”
“昔大禹治水,手足胼胝。”
“周公吐哺,天下歸心。”
“吾受齊王、丞相器重,豈能因一時之挫,便畏難避責?”
“況交州雖僻,然民亦蒼生,若能導之以德,教之以禮,未必不可為治。”
蔣琬猶欲再勸,諸葛亮已抬手止之,道:
“吾意已決,勿復多言。”
于是,正式上書劉備,打算自請去開發交州。
這也算是避禍,避一避眼下的政治風波。
劉備聞諸葛亮自請交州,急遣使召之,道:
“荊州不可無孔明,縱有微過,何至于此?”
“愿卿留鎮,共謀大業。”
諸葛亮肅然對曰:
“臣才疏德薄,致失重鎮,若仍居高位,何以服眾?”
“今請交州,非為避責,實欲自效于邊陲。”
“待他日稍有寸功,再報殿下知遇之恩。”
劉備知其志不可奪,嘆息良久,終準其請。
賜金帛車馬,以壯行色。
然后又顧謂身邊人問道:
“此去交州避禍之計,是孔明自謀,還是別人教之?”
眾人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全都攤了攤手。
表示咱什么都不知道,什么也不敢問。
劉備嘆了口氣,不禁輕輕吟誦起李翊曾經念過的一句詩。
“我本將心向明月,奈何明月照溝渠。”
……
:<ahref="https://u"target="_blank">https://u</a>。手機版:<ahref="https://u"target="_blank">https://u</a>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