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操乃拜命受魏王之爵,冕十二旒,乘金根車,駕六馬。
用車服鑾儀,出警入蹕,于成都蓋魏王宮。
隨后議立世子。
曹操正妻丁夫人無出。
妾劉氏生長子曹昂,后過繼于丁夫人。
因征張繡時死于宛城,丁夫人怒休曹操,二人遂不來往。
后有妻卞氏所生四子。
長子曹丕,次子曹彰。
三子曹植,四子曹熊。
四子皆有雄才,于是曹操乃立卞氏為魏王后。
三子曹植,極聰明,舉筆成章,最有乃父之風。
曹操欲立之為后嗣。
曹丕唯恐不能繼位,乃問計于司馬懿。
司馬懿授予密計,曹丕從之。
或有一日,曹操去巴郡招撫諸夷王。
諸子前去送行,曹植揮筆成章,大肆稱頌曹操之功德。
唯有曹丕拜辭父親時,只是淚流滿面。
左右見之,無不傷感。
于是,曹操乃疑曹植乖巧,心不如曹丕之誠。
于是躊躇不定,問計于司馬朗。
曹操雖然不喜歡司馬懿,但對其大哥司馬朗倒是寵信有加。
司馬朗心知弟弟已經押注在了曹丕身上,乃諫言道:
“公不見袁本初、劉景升之事乎?”
曹操聞言大笑,遂正式立曹丕為魏世子。
至十月時,曹操已從巴郡回返。
通過一番游說,或利誘、或威逼。
終于將當地的少數民族收服,成功拉到了各郡巴王、夷王、氐王的支持。
魏王之位,算是勉強在蜀地坐穩了。
曹操當即立下政治口號。
比起歷史上劉備的“漢賊不兩立,王業不偏安”。
曹操首先要做的是否定劉備稱帝的合法性,并強調自身漢室代理人的身份。
于是喊出的口號是:
“漢無二主,偽帝非君。”
“天命在蜀,討逆即中興。”
曹魏集團堅稱劉備是偽帝,遙奉劉協是正統。
然后為拉攏益州士人之心,曹操再次提出“蜀人治蜀”的口號。
以便為自己稱王的基業穩固,繼續層層加碼。
在基業基本上穩住之后,曹操再次召開大會,商議如何“討賊”。
“蜀地雖是天府之土,然劉備坐擁中國,又得荊州之富。”
“以益州疲敝之地抗之,早晚敗亡。”
“未知公等有何建議,可以抗齊?”
曹操刻意強調劉備的政權是齊,而不是漢。
因為不論是他的魏公,亦或者劉備的齊王,都是在劉協手下封的。
稱劉備政權為齊,也是進一步表示他們仍然尊奉劉協為正統。
司馬懿當即站出來,發表意見:
“江東孫權,此前發兵偷襲荊州,襲取丹陽。”
“早已與齊人結下生死大仇。”
“劉備必不能容,孫權畏之。”
“兩國彼此俱有切齒之恨。”
“今可差一舌辯之士,赍書往說孫權,邀約稱王。”
“然后使其興兵取荊州,與我蜀地共分荊楚。”
“如此劉備兩線作戰,必不能急圖我蜀魏之地。”
荊州是南方重地,是吳人心心念念的地盤。
是周瑜、呂蒙兩任大都督窮極一生,都未能得到的地盤。
而對于蜀魏而言,其又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。
只有拿下荊州,才能將南方之地連成一塊。
實現以南抗北,才有逆風翻盤的可能。
劉備雖然強大,但畢竟是一個新生的政權。
先有中原大戰之疲敝,后又有漢中之戰的敗績。
短時間內,肯定沒法發動大規模戰役。
這段時間,就是加強魏吳聯系的寶貴時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