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如用三公來取代丞相,分化他的權力。
劉備恢復丞相位,本質上是為了補償李翊,勉勵他多年的勞苦功高。
但將來李翊死后,劉備不認為后來者還有機會當丞相。
至少丞相的權力會被大削的。
因為在他看來,后世的君主很難像他一樣,如此信任自己的手下。
劉備知道這一點,李翊也知道這一點。
所以李翊必須趁著自己還在,趁著自己的威望正高,趁著劉備這個君主對自己有足夠多的信任——
把內閣搞出來。
李翊不反對加強中央集權,但他反對加強皇權。
因為封建王朝最大的弊端,就是國家的運轉太依賴于君主個人的賢明程度了。
遇上個明君還好,可要遇上個昏君、暴君、甚至是愛折騰的君主。
什么事都只是他腦袋一熱,直接就拍板決定了。
那受苦的終究是老百姓、終究是皇朝子孫。
因為國家大事,全都系于了君主的一句話。
如司馬衷之輩,能喊出:“何不食肉糜?”之類的話來。
要是文武百官、底層百姓攤上這樣的君主,該怎么辦?
所以李翊必須趁著自己身體還好,設置內閣。
他清楚,除了自己,再沒有人有機會搞出內閣了。
李翊的內閣制度確實是偏西化的,但又不完全西式化。
英式的內閣是議會至上,完全架空了皇帝。
而明朝內閣則是皇帝至上,是加強皇權的工具。
李翊的內閣自然不是奔著加強皇權去的,那是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。
但他也不會完全搞出一個英式內閣出來。
首先時代基礎就不匹配。
何況,
在他這個年代,要想完全架空皇權,威望能力高如李翊也是做不到的。
他只能綜合一下。
削弱皇權的同時,加強相權。
使皇權與相權達成一個均勢,誰也干不掉誰。
如此一來,君主的能力不足可以由內閣彌補。
而內閣又具備被君主反制的缺陷,保障了皇室的特權。
為了維持住兩邊的平衡,李翊為此已經籌備了不知多少個日夜了。
當然了,你說李翊的做法對劉備公不公平?
那肯定是不公平的。
畢竟現在是“家天下”的年代,施行的是“宮有制”制度。
說難聽點,整個天下的權力,都是皇帝的私人財富。
而李翊現在的做法,就是讓皇帝本人分出一部分財富出來,以便賑濟天下子民。
但李翊并不覺得自己做法是錯的。
他不單單是忠于皇帝本人,更是忠于整個漢朝。
他的目光必須得放得更加長遠。
君主集權的加強,只會進一步壓制社會的活性。
李翊再也不會找到比現在更好的機會了。
因為君權的擴大并壓制相權,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。
架空皇帝是對劉備的背叛,而李翊也不具備完全架空皇權的能力。
接下來,他用由深入淺、深入淺出的方式給劉備介紹了。
皇帝應該如何反制內閣。
那就是皇帝本人掌握最重要的、最終裁決的仲裁權。
若朝官質疑內閣決策,可上奏皇帝。
但皇帝只能選擇支持或否決,不能夠進行修改。
這是為了避免皇權直接干預行政。
若皇帝具備修改的能力,那內閣就跟歷史上的內閣沒區別了。
其次,皇帝保留對首相、監相的任免權。
首相的權力是最大的,所以皇帝保留了限制首相的特權。
而為什么還有一個監相呢?
因為監相主要負責的是統領御史臺,監察百官腐敗、以及最重要的彈劾內閣成員的能力。
保留皇帝對這二人的任命權,便使得皇帝極大加強了對內閣的掌控。
但同時,李翊又在條律章程中補充了一點,那就是皇帝無權直接撤換其他八相。
其他八相的裁換,只能由首相提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