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然,李翊只是大致的跟劉備描繪了一下相權與皇權之間的平衡。
然后又舉了一個具體的例子。
比如內閣工相提議修建漕運,需要先報首相批準。
假如這時候傳統的朝官,時任九卿的將作大匠站出來反對,聲稱這是勞民傷財的行為。
那么這時候由內閣裁定。
如果裁定結果通過執行,那么工相便可強制推行。
這時候將作大匠仍然拒絕執行的話,那么便由監相出面彈劾。
聲稱其“抗命”,然后凍結其所有職權。
這時候,便由皇帝本人負責仲裁。
如果皇帝支持內閣,那么將作大匠將被免職,換人執行。
如果皇帝支持這名朝官,那么該項工程則被擱置。
通過這個例子,李翊大致向劉備描繪了內閣制度實施后,它與皇帝之間分別扮演著怎樣的角色。
“陛下!”
李翊站起身來,鄭重地向劉備躬身一拜。
“夫治國者,非一人之智可周萬物,非獨夫之力能安兆民。”
“陛下圣明燭照,然日理萬機,猶恐百密一疏。”
“今設內閣,非為分陛下之權,實為廣納群智。”
“以便使廟堂之策,必經眾議研磨,如砥矢礪刃,而后可行。”
“內閣諸相,其議必稟圣裁。”
“陛下握乾綱獨斷之權,可一言廢之。”
“猶持太阿之劍,未嘗授柄于他人啊!”
“且子孫嗣位,承此良制,譬如乘舟得楫,御馬有轡,反可免權臣欺幼主之禍。”
“內閣與皇權,乃車之雙輪。”
“陛下垂拱而治,內閣竭力以謀。”
“則政令必精,民受其惠啊!”
李翊言辭激烈,極力向劉備表明他的內閣制度,并沒有架空皇權。
雖然它在一定程度上,確確實實是暗藏了削弱皇權的冷箭。
但并不至于取而代之。
相反,其在一定程度上,能夠避免權臣的出現。
須知,漢朝歷史上出了多少個幼帝被權臣欺凌的案例?
內閣設立之后,最大的權臣就是首相。
首相的權力雖然極大,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。
并且,還有一條規定李翊并沒有跟劉備說。
因為這條規定,同樣影響頗大。
李翊不想一股腦地全倒給劉備,怕他一時間接受不了。
劉備以手撫摸下巴,陷入了沉思。
而李翊的話還在繼續:
“陛下請察之,若得以推行內閣制度。”
“倘使桀紂之君臨朝,內閣可緩沖其暴。”
“遇堯舜之主在位,內閣能光大其德。”
“此乃上安宗廟,下濟蒼生之良法也。”
“伏惟陛下察納雅言,試行此制。”
“則漢室之基,當如南山之固。”
“圣君之名,必耀千秋之史。”
劉備眼眸微動,李翊最后提出的觀點確實是一項實實在在的好處。
至少對漢朝江山,漢朝百姓而言,是莫大的好處。
“丞相啊丞相,你可真是一位天生的政治怪物。”
“……呵呵,那微臣姑且當做這是陛下對臣的勉勵。”
“內閣之事先置一邊,朕這里倒也有一樣東西想請丞相一觀。”
“什么東西?”
李翊睜大眼睛問。
:<ahref="https://u"target="_blank">https://u</a>。手機版:<ahref="https://u"target="_blank">https://u</a>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