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愛卿自己拿去看看罷。”
劉備將一封帛書遞給李翊。
李翊展開來看,原來是一封大臣的聯名書信。
姓名已經被糊掉了,但書信內容劉備原封不動的拿給了李翊來看。
其書略曰:
“陛下圣鑒——”
“臣等竊觀古今,權臣之禍,每起于先主之寬仁,而熾于嗣君之幼弱。”
“今丞相李翊,位極人臣,兼領大司馬大將軍。”
“總攝六師,又開府治事,威福自專。”
“朝堂議事,群僚莫敢異辭。”
“軍國大政,皆出其手。”
“此非漢家舊制,實開禍亂之端。”
“昔霍光輔政,猶分權于張安世。”
“未有如翊之獨攬機衡,使天子之權,幾同虛設。”
“陛下天縱神武,固能制之。”
“然千秋萬歲后,繼體之君,豈皆能如陛下之明斷?”
“夫權柄者,人主之利器也。”
“今假翊以太阿,異日恐成跋扈。”
“縱翊本無二心,然此例一開,后世奸雄,必引為口實。”
“臣等每念及此,未嘗不痛心疾首。”
“伏愿陛下收翊大將軍印綬,使不得總戎政。”
“分設丞相權,復設左右仆射共參機務。”
“此外,臣等以為朝中重大決策,必集群臣廷議,不得專決于翊。”
“如此,則上下相安,社稷永固。”
“臣等非敢私議大臣,實為漢室萬世計也。”
看罷,李翊明白,這是一封群臣彈劾自己的聯名書信。
大致內容就是指出自己的權力過大。
在朝中幾乎就是自己跟劉備說了算。
每有大事,基本上就是李翊提案,然后申報劉備這個天子通過,最后就這么敲定了。
群臣沒什么參與感。
政事參與的越少,群臣能分得的利益自然也就越少。
顯然,李翊的大權獨攬,已經擋了許多人進步的道路了。
群臣們指出了一個關鍵問題所在,
劉備是創業之君,所以可以大膽放權給手下臣子。
就像劉邦,一開始也敢大肆分封異姓王一樣。
但后來劉邦還是把這些異姓王給鏟除了,因為他知道后世的子孫們肯定應付不了這些異姓王。
他們也不會服從自己的子孫領導。
如今,大臣們便指出,現在劉備不對丞相一職加以管控。
難道想看到第二個王莽、霍光嗎?
當然,他們并不是針對李翊,而是針對丞相這個職位。
畢竟丞相一職在漢朝其實相當于是被廢了,或者說被瓜分了。
也就是三公。
現在恢復實權丞相,那底下人的利益也就跟著受到影響。
所有大家紛紛指出,丞相一人獨攬大權,其他人就只能是干看著。
“愛卿看罷,心中作何感想?”
劉備語氣平靜地問道。
一般來講,當君主給臣子看一封彈劾他權力過大的書信時。
這時候這名臣子正常情況下就該主動請辭了,再嚴重點兒直接就拔劍自刎了。
但劉備此刻,并非是想敲打李翊。
而是想切實的與李翊商議這個問題。
劉備給李翊當丞相,并賦予他這么大的權力,其實是為了彌補他的犧牲。
畢竟以李翊的功績,他是完全可以封王的。
不過大臣們指出的問題也不能不慎重。
參考歷史上的蜀漢,
諸葛亮、費祎、董允、蔣琬雖號稱是蜀漢四相。
但只有諸葛亮一人當過丞相,而且是軍政一把抓的丞相。
他后來的繼任者蔣琬、費祎、董允,都是沒有同時掌握過這么大權力的。
尤其是軍權,被拆得很零碎。
幾乎沒有一個人能夠像諸葛亮那樣,說北伐就北伐的。
比如姜維與費祎就是政敵。
每當姜維想出兵隴西時,費祎就不讓,同時也不允許姜維所部兵馬超過一萬人。
之所以會造成這種情況,主要是后主劉禪不允許國家再出現一個權力那么大的丞相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