諸葛亮當時的實力是,“政事無巨細,咸決于亮。”
真正意義上的蜀漢第一人。
如果諸葛亮想,他是真的具備取代劉禪的實力。
所以劉禪他可以信任諸葛亮,但絕不會對后繼者也如此信任。
繼任者蔣琬至少勉強還能夠開府,后來的費祎、姜維連開府的資格都被取消了。
足以見,權力極大的丞相是很難長期存在,且被后來的帝王所接受的。
劉禪尚且能夠想明白這個問題,劉備又如何想不到?
但劉備剛剛建立新朝,大臣們都期待著獎賞,期待著公司上市后的股份分紅。
咱兄弟為劉總你出生入死,劉總不能虧待兄弟不是?
政治是最講臉面的游戲。
劉備知道,他越是對李翊這個第一功臣好。
就越能夠安撫手下人。
現在,有有心之人彈劾李翊,想拆分李翊的相權與軍權。
該輪到劉備幫助李翊了。
保留李翊的權力,不僅是劉備對李翊的補償,也是希望借他之力,壓制住手下那幫創業的老兄弟。
即便強如高祖劉邦,建立漢朝時也足足封了七個異姓王出來。
但這些異姓王時間長了,他們的后世子孫又如何能夠保證對漢朝的忠心呢?
所以張良選擇了歸隱修仙,蕭何選擇了侵田自污。
而沒有二人聰明,兩度拜相的周勃,最后只能自嘲說:
“吾嘗將百萬軍,然安知獄吏之貴乎?”
如果沒有李翊主動做出的犧牲,劉備大概率也要迫于壓力,封一幫異姓王出來。
到時候這幫諸侯王跨州連郡,手中又握有重兵。
這對于漢朝的穩固統治是很大的障礙,遲早也會成為心腹之患。
眼下,擺在君臣二人面前的一個新的問題——
如何解決丞相權力過大的問題。
劉備暫時不會收回李翊的權力,至少他這一代不會。
但兩人都已不再年少,必須得替將來考慮。
“陛下,可還記得臣適才提出的內閣制度嗎?”
李翊再次將內閣制搬出來。
他的內閣制不同于歷史上任何時期的內閣制。
是完全根據本時代的生產力、人口基礎,甚至是皇權與相權關系而改良制定的。
“正如臣方才所言,首相統攝軍政大權,可調動全國軍隊。”
“此正臣之所為也。”
言外之意,李翊搞出來的內閣首相,跟他現在的權力沒多大區別。
首相擁有的權力,李翊現在就有。
首相沒有的權力,李翊也有。
與其說是李翊建立了內閣,不如說是他主動將自己的權力分給了內閣。
平時的議案提案,都不過是他的一言堂罷了。
但現在,首相還需要跟閣員商議討論。
而皇帝也能直接仲裁內閣提議。
這是李翊主動在削自己的權。
“丞相,內閣制無法長存。”
劉備終于發表了自己的看法。
道理很簡單,只要李翊想,劉備點頭。
內閣的確能建成,并且行政效率絕對遠超原來的三公九卿。
但是,等劉備、李翊這兩個老東西相繼走后。
內閣制度,百分百會出問題。
因為李翊規劃的內閣制度,其權力來源本質上是劉備與李翊的主動放權。
劉備身為皇帝,犧牲了自己一部分的權力。
李翊身為漢朝的二把手,則主動將自己的權力拆成了數份。
后來的皇帝,后來的繼任者。
是否還能做到劉備、李翊這樣的魚水之情?
皇帝是至高無上的,如何能夠沒有絕對權力?
臣子們又該如何在皇帝與首相之間做出取舍?
李翊整肅衣冠,趨前一步,沉聲道:
“陛下容稟。”
“若定首相之制,可先制其權限。”
“其任免之權,任交由陛下。”
“如此一來,內閣首相便仍受制于皇家。”
他忽撩袍跪地,玉帶扣碰在青磚上錚然作響。
“臣敢問陛下,這般首相,可還能夠威脅到皇權?”
“威脅到皇朝后世子孫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