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而百官又焉能不擁護此制?”
“嘶——”
劉備倒吸一口涼氣,眉頭輕輕蹙起。
按照李翊的說法,如果首相的任免,仍然由皇帝決定。
那等于跟自己現在沒太大兩樣。
只不過丞相的權力被分成了數份,反而使得其權力被削了。
“卿之所見……”
劉備捻須沉吟,“可知這是在削己之權?”
“且宰輔之才百年難遇,恐未必能每年從內閣中選出”
李翊額角抵地:“陛下明鑒。”
“以臣之例畢竟少數,愚以為凡入閣為相者,當先正其品性,然后施為之。”
“若其真縱管仲、樂毅之才,足堪以任宰相之任。“
李翊只提出了首相須要從內閣中選。
雖然他暫時無法爭取到首相脫離皇帝的任免,但至少能爭取從內閣中選。
內閣的閣員也關系到他后來對漢朝察舉制的改革,這兩者是環環相扣的。
首相在任時,一定會努力工作。
因為內閣的其他成員都有機會上位,都有野心,都看到了這個希望。
自然也不容易跟首相一條心,從而很大程度的限制了結黨營私的現象。
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沒人不想上去,就是在這樣殘酷的競爭環境下。
最后能夠殺出來的首相,能力肯定也不會差。
這一來一回,皇權得到了鞏固。
而相權也能夠長期穩定的生存下去,為國家穩定提供“吃雞”勝出的優秀人才。
其實,李翊所做的一切,都是為了保護相權。
他現在是獨攬大權抓不假,但他之后丞相制度大概率要取消,亦或者是被極大的削權。
而內閣制度的確立,便讓“首相”這種軍政一把抓的人能夠長期存在。
那為什么李翊如此維護“相權”呢?
究其原因,還是因為皇帝加丞相是一種雙首制度。
皇帝有繼承的天生權力,而丞相一般都是拼搏上來的。
所以正常情況下,丞相是能夠保下限的。
因為上位前,他已經有了豐富的從政經驗。
而皇帝除新朝建立時的一二君外,基本都是養在深宮里,沒有底層經驗,總體的能力是不如丞相的。
同時,皇帝即便胡作非為,對他的權力影響也是相對較輕的。
而官員稍微犯點錯,輕則殺頭,重則滅族。
正是這樣的制度,皇帝集權才是封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。
中央集權有利于國家統治,但皇帝集權就太吃皇帝個人的能力了。
遇著圣主明君對百姓都好,遇上個楊廣、朱祁鎮那樣瞎折騰的就倒霉了。
李翊并不清楚自己死后,齊漢能夠走多遠。
但他清楚,內閣制度的建立,一定會讓齊漢比原來走得更遠。
即便內閣以后也許會腐敗,也許會出別的問題。
甚至不排除出現明朝時期遇著的問題。
但現在來看,他已具有進步意義。
從長遠的角度看,它更是絕對能幫齊漢延長壽命的。
至少李翊,他是真的能證明我來過。
“丞相,你可要想清楚了。”
“若施行此般限制,這反倒削了你自己的權。”
劉備出聲提醒。
畢竟,只要李翊想,他這個丞相就是干到死的,沒有人能替換他。
但李翊為了長遠發展,主動給自己上了一道枷鎖,以幫助內閣制得以推廣實施。
對于皇帝而言,一個權力被分化的“首相”是絕對威脅不到皇權的。
甚至能夠維護皇權。
譬如幼主繼位,換作從前,你不得不設托孤大臣。
而托孤大臣,基本上都是開盲盒。
運氣好就是伊尹周公,運氣不好就是司馬懿。
但通過內閣分散了首相的權力,他就很難去欺凌幼主了。
畢竟千萬雙眼睛盯著你,你想賴著不走,大伙兒肯定不同意。
“臣本就想過功成身退,設下內閣群相制后,正是臣固請之愿也。”
李翊語氣堅定地回答道。
在他看來一切以實力為尊。
你能證明自己,那內閣首相的位置就由你來坐。
“……子玉,適才你似乎提到了閣員。”
“莫非除內閣群相以外,還有其他成員?”
“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