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翊點了點頭,“通過在內閣中設置閣員,如此便可進一步防止內閣權力被一人攫取。”
閣員就是內閣群相的后備役。
不論是分化首相權力也好,還是閣員制也罷,本質上都是利用人性的弱點。
讓大家產生我有機會,所以我便能上的錯覺。
權力的蛋糕如果只有幾個人分,會讓那幾個人很容易達成一致,去搶新的蛋糕。
但讓更多人參與進來分,那眾人就很難達成一致的利益了。
“那內閣成員如何選出呢?”
“暫時不選。”
李翊指出,“如今應當先考慮推行內閣制,之后才是思考如何將之進一步完善。”
李翊現在的內閣制度,很明顯是有很多問題和弊端的。
這并不是李翊想不到,而是綜合考慮后的一種妥協。
他想的是,應該先把內閣制度推行出來。
之后再慢慢將之完善。
比如閣員制,為什么李翊現在不選呢?
閣員本質上是官員后備役。
而官員后備役,都是通過舉孝廉產生。
察舉制本質上是服務于世家大族的,通過它百年來產生了無數的豪族。
甚至是袁紹四世三公這樣的頂級豪門。
而為了避免出現魏晉時期那種爛到骨子里的王朝現象發生,李翊早晚是要對世家大族動手的。
要從根上解決世家大族的問題,那必然是對察舉制動手。
但察舉制不是說變就能變的,需要長時間的積累。
李翊已經開始發展紙坊了,之后他會利用內閣,進行他的所有改革。
“看來子玉有很多想做的事。”
劉備一如既往地了解李翊,他清楚李翊此刻有很多想法。
劉備與他相互扶持走到現在,經歷了不知多少。
“既然你想做,那就放手大膽的去做罷!朕會予你以支持。”
“盡管朕并不清楚,這樣做是福是禍。”
“但不論如何,朕都會與你共進退!”
李翊大為感動,俯身下拜。
“報君黃金臺上意,提攜玉龍為君死。”
“臣一定不負陛下的知遇之恩!”
……
洛陽,未央宮。
殿外寒風凜冽,殿內群臣個個面色凝重。
劉備端坐于龍椅之上,冕旒垂下的玉珠微微晃動,掩不住他眼中的銳利。
李翊立于階下,神色平靜,仿佛這場風暴與他無關。
“陛下!”
王朗須發皆張,率先出列。
“丞相之職,本就是輔佐天子理政,豈能另設內閣,使陛下置身于事外?”
“此乃僭越祖宗之法!”
“內閣之制,萬不可行。”
劉備尚未開口,華歆已緊隨其后,高聲道:
“王景興之言極是!”
“內閣之制聞所未聞,若首相只從內閣當中選,豈非視國事如兒戲乎?”
孔融冷笑一聲,素來清高的他此刻也難掩激動神情。
“李丞相此議,莫不是要學王莽改制,行那‘托古改新’之事?”
話落,殿中頓時一片嘩然。
朝中反對內閣的聲音不少。
主要分為兩派。
一派是孔融這樣的守舊派、保皇派。
他們認為皇帝是至高無上的,而內閣卻剝奪了皇帝的立法權。
這極大損害了帝王的威信,是絕對不能接受的。
另一派則是既得利益者。
因為內閣群相,分走的是九卿與尚書臺的權力。
原本人家管全部,現在只管部分。
他們當然要急眼了。
劉備抬手壓下議論,聲音沉穩。
“諸卿稍安勿躁。”
他目光掃過眾人,“朕何時說過要置身事外?內閣所議之事,朕若不滿,自可一紙駁回。”
“此制不過是為朕分憂,使政務有其效耳。”
李翊適時上前一步,拱手道:
“陛下明鑒,內閣九相分管九卿之權,各司其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