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都,魏王宮。
時年五十八歲的曹操,此刻已經須發盡白。
他立于殿前的巨幅輿圖之前,手指劃過秦嶺山脈,眉頭深鎖。
“蜀道崎嶇,寸步難行。”
“今我軍據有益州,若不通郵驛,政令難達四方。”
“軍情又何以速傳?”
要想富,先修路。
尤其是西川之地,曹操要想壯大自身實力,必須將蜀地的交通連接在一起。
趙儼拱手道:
“大王明鑒。”
“自入蜀以來,各地文書傳遞遲緩,往往旬月方至。”
“若不整頓驛道,恐生內亂。”
司馬朗亦上前一步,諫言道:
“臣考察蜀中舊驛,多因戰亂荒廢。”
“依臣之見,當重建亭障,增設快馬。”
“便使成都與漢中一線暢通。”
漢中既是川蜀門戶,又是蜀地重要的北伐基地。
打通漢中與成都之間的聯系,可謂是目前蜀魏政權軍事戰略的核心。
“善,此事便交由卿等督辦。”
曹操頷首,又指向漢中地圖。
“此外,劉備虎踞中原,虎視眈眈。”
“孤欲以漢中為北伐根基,須速通關中。”
計劃既定,曹操即吩咐手下人執行。
使者持節而至,朗聲宣詔:
“魏王有令:拜曹仁為漢中太守。”
“整軍經武,開鑿山道,以通糧運!”
曹仁單膝跪地,沉聲道:
“臣領命。”
漢中太守相當于曹魏的北部地區的軍事最高長官,曹操依然習慣用自己的宗室。
待使者退下之后,副將低聲問詢道:
“將軍,漢中群山環繞,如何開辟新路?”
曹仁沉聲道:
“昔秦國能開金牛道,我魏中豈無此能人乎?”
“傳令!征調民夫三萬。”
“分修子午、儻駱、褒斜、金牛四道!
一聲令下,蜀地的官軍立馬開始行動起來。
郊野外,寒風刺面。
里正敲著銅鑼,穿村過寨,扯著嗓子嘶喊:
“魏王有令!三丁抽一,修驛開道——”
“魏王有令!三丁抽一,修驛開道——”
跟在里正身后的,是一群官兵。
他們挨家挨戶開始抓人。
王家老漢死死攥住兒子的手腕。
“官爺,我家就這一根獨苗啊!”
里正一腳踹翻陶甕,粟米灑了滿地。
“曹將軍說了,抗命者以通敵論斬!”
里正相當于是村長。
但他的權力遠比村長大得多,不僅能夠負責管理戶籍,征收賦稅。
還起到維護治安、調解糾紛等的作用。
本質上是皇權在基層的延伸,具有行政強制力。
所以,曹氏肯定是專門扶持了聽話的人上來。
以便配合他們的基層工作。
那里正為了保住自己的烏紗帽,自然盡心竭力為曹家人辦事。
很快,十七歲的王栓被麻繩捆著手腕,與同鄉百余人串成長隊,趕往漢中修路。
“快點!磨蹭什么!”
監軍的皮鞭抽在裸露的脊背上,王栓肩頭的纖繩深深勒進皮肉。
三百民夫正拖拽一根巨木,沿著儻駱道的峭壁緩緩移動。
“啊——!”
前方突然傳來慘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