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起身踱至崔和面前,目光如炬。
“汝既讀圣賢書,可知‘民為邦本’?”
“朕起業之始,一生以民為本,以民為貴。”
“縱如今身是九五,亦不敢忘。”
“汝為茂才,后必為一縣父母官。”
“一縣之令,上承朝廷,下撫黎庶,非是讓汝坐而論道!”
“若連倉糧之數都算不清,如何安民?如何治縣?”
崔和面如土色,伏地不敢抬頭。
劉備拂袖轉身,厲聲宣布:
革除崔和茂才的資格,發回原籍重修吏治。
罰王雄俸祿半年,降為代郡太守。
處置完王雄與崔和之后,殿中的氣氛異常凝重。
眾官員無不肅穆,生怕惹禍上身。
劉備余怒未消,目光掃過群臣,最終落在內閣首相李翊身上。
“李相。”
天子聲音低沉,“北方諸州,皆由你總領。”
“可看看這王雄舉薦的是何等人物?”
“朕在朝堂之上,縱有明察秋毫之心,亦難盡知地方實情。”
“若天下官吏皆如此輩,朕的江山,豈非要敗在這些庸才之手?”
李翊聞言,整肅衣冠,出列伏拜。
“臣有負圣恩,失察之罪,不敢推諉。”
他聲音沉穩,卻無半分辯解。
“王雄舉薦非人,臣身為內閣首相,難辭其咎。”
“今陛下降其為代郡太守,已是寬仁。”
“臣請自罰俸一年,以儆效尤。”
劉備凝視李翊片刻,見他神色坦然,毫無推諉之意,怒氣稍緩。
“罷了,”天子長嘆一聲,“此事也不能全怪你。”
“國家初立,百廢待興。”
“選官之制尚未完善,你已竭盡所能。”
劉備也意識到這不是李翊的問題。
之所以會造成這種問題,還是劉備勢力從地方諸侯轉變為了一個國家政權。
從前的地方官員,大多“任人唯親”,選一些信得過的心腹人員上任。
這主要還是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管控。
但弊端就是,也容易讓這些大員在地方上發展成封疆大吏。
如今劉備做了皇帝,自然要慢慢收回地方權力到中央來。
李翊回到朝廷,名義上仍是北方的老大。
但很多人事任免他已經不參與了。
因為郡守也是有任期考核的,到期了就換。
事實上,北方算是最先恢復任期考核的。
這離不開李翊主動放棄大權的功勞。
相比之下,南方的權力劉備還未能完全收回。
就比如淮南領袖陳登。
封賞功臣時,劉備曾暗示陳登留在中央朝廷。
其目的當然是為了收回南方的地方權力。
而陳登即便回到了中央,他也會跟李翊一樣,名義上依然是淮南的老大,江南的老大。
畢竟自己在那個地方干了那么多年,人脈都在那里。
不會說把你調離了該地,你就失去全部了。
只不過繼續留在那里,確實會使其人脈越來越廣。
但是陳登自在慣了,并不想回中央朝廷任職。
他也更喜歡待在江河邊吃魚膾。
洛陽的鯉魚,早已不食了……
劉備無奈,只得成人之美,委任了陳登為“淮南總督”。
人畢竟是開國功臣,他可不想人們非議他老劉薄待功臣。
但劉備也并未對此感到有多焦慮。
飯要一口一口吃,路要一步一步走。
慢慢來,不用著急。
至少目前國家的運轉,還是蒸蒸日上的。
“陛下圣明。”
“臣必嚴查北方諸州官員考績,整頓吏治,絕不容尸位素餐之輩貽誤國事。”
李翊再拜,眾群臣跟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