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備乃揮了揮手,示意小黃門宣布退朝。
待退朝后,劉備獨留李翊于書房。
檀香裊裊,窗外竹影婆娑。
玄德親手斟了一盞茶推至案前。
“李卿,今日之事,朕思來想去。”
“這察舉選官之制,是否存在些許弊病?”
李翊雙手捧茶,眉眼低垂:
“陛下何出此言?自孝武皇帝創察舉之法,四百年來選官任能,皆循此制。”
“難道陛下想變祖宗之法么?”
呵。
劉備笑出了聲,屈指敲了敲案幾。
“此處就你我二人,何必打這等官腔?”
他目光灼灼,“朕不信你這內閣首相處心積慮推廣私塾、改良造紙,就只為讓百姓多識幾個字。”
茶煙氤氳中,李翊終于抬眸。
“陛下圣明。”
他輕啜一口茶湯,“只是此事……急不得。”
“哦?”
“察舉制根深蒂固,牽涉天下士族利益。”
李翊眉頭輕皺,正色說道:
“若貿然更張,恐生變亂。”
“臣這些年廣設私塾、刊印典籍,正是為日后將來做準備。”
察舉制在漢朝實行了兩三百年后,各種弊端在東漢中后期開始顯現。
比如士人偽造名譽,舉主營私舞弊等等。
用一句話概括察舉制就是,舉孝廉的本質就是舉親朋。
再說得直白一點,也可以稱之為校長推薦制。
所以到了公元132年,針對察舉制的弊端。
尚書令左雄便提出了改革察舉制的一系列新政策。
包括但不限于,限制被舉者的年齡。
同時被舉孝廉的,一律要到中央來舉行考試。
考試的內容為,“諸生通章句,文吏能箋奏。”
要是以儒生身份被舉薦的,還要考你儒家經術。
而以官吏身份被舉薦的,則要考你行政文書。
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“陽嘉新制”。
陽嘉新制之前,被舉孝廉、茂才的都是不用考試,就直接當官的。
完全靠舉主對他們的了解程度。
所以陽嘉新制絕對是一種進步,但依然不夠規范。
就比如劉備這次遇到的崔和事件,如果不是劉備心血來潮,想要親自考核一兩個官員。
他也不會發現,新舉上來的茂才,依然有水掉的可能性。
這就說明,這些被舉者依然有辦法避開中央考試。
只不過這位崔生比較倒霉,剛好遇到劉備點名。
算他點兒背。
面對這種問題,劉備也知道,只有改變這條橫貫漢朝四百年的祖宗之法。
是啊,四百年了。
四百年的時間,已經讓世人看清楚它的優劣性。
足以讓人們知道該怎樣做,能讓它變得更好。
只是很多人不敢做而已。
其原因正如李翊所言,牽涉到士族的核心利益。
動,則天下震動。
還是只能徐徐圖之。
“去年開設了多少私塾?”劉備問。
“三百七十二所。”
李翊不假思索,“其中北方新增二百一十五所,多用臣改良的‘活字印刷術’印制教材。”
劉備點了點頭,道:
“北方是士人核心之地,應該先北后南。”
“該當如此,該當如此……”
他走到窗前,時值仲夏。
洛陽西苑的梧桐葉上還掛著晨露。
劉備忽擲下筆毫,回頭對李翊笑道:
“朕欲微服訪察民間官塾,卿可愿同往?”
劉備一時心血來潮,想要看看私塾大規模鋪設以后,有沒有對民間整體人口素質提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