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這戳中了他的痛處。
于是下令將大營后撤,不讓軍士們聽到漢軍的歌謠聲。
然則魏軍大營已經人心惶惶,人心思歸。
曹操心中亦生退兵之意,又恐被漢軍恥笑,進退未決。
兩邊又相拒了月余,戰了數場,互有勝負。
直至來年正月,春雨連綿,水港皆滿。
軍士多在泥水之中,困苦異常。
曹操對此愁悶不已,忽有人報,漢軍遣使送書至。
曹操展開看時,但見字跡清峻如松,其書略曰:
“漢征南將軍陳登致書魏王——
“登與明公,各守疆界。”
“明公不思報國安民,反興無名之師,使生靈涂炭,豈仁者所為?”
“今春水方生,公宜速去。”
“若執迷不悟,恐赤壁舊事重演。”
“惟明公三思。”
書背后又批兩行云:
“足下不死,登不得安。”
帳中諸將屏息,面對這樣一番挑釁的言語,大家都以為曹操會抓狂。
不想曹操看罷,竟仰天大笑,聲震梁塵:
“陳元龍誠不欺我也!”
于是正式下令撤軍。
原來,陳登這封書信,雖看似咒罵。
實則給足了曹操面子。
讓他有臺階下,可以正常班師退軍。
因為雙方相持一月多,感覺都有點吃力,不太想打下去了。
陳登是防守方,只能硬頂,沒辦法退軍。
曹操作為進攻方,卻也進退兩難。
本來這次作戰是為鞏固魏王在川蜀的統治,積累政治資本。
故曹操不想就這樣無功而返,何況退兵也很敏感。
一旦有點失誤讓對方抓住機會追擊,退兵就變成了潰敗。
為打破這一僵局,陳登才給曹操寫了這封信。
算是正告性質的外交辭令,稍微帶點威嚇。
曹操這樣的強勢人物自然不吃這一套。
但那句,“足下不死,登不得安”變相給其臺階下,這對雙方都好。
黎明時分,雨勢稍歇。
陳登獨立枝江水寨箭樓,望著北岸陸續拔營的曹軍。
徐盛按劍不解:
“將軍既下戰書,為何又放虎歸山?”
陳登羽并未馬上作答,只是淡淡看向江岸上漂浮的斷槳。
“我軍戰船損毀三成,箭矢僅余半月之數。”
“再打下去,我軍也難以久持了。”
話落,轉頭看向徐盛:
“朝廷不予更多支援。”
“而兩虎相爭,必有一傷。”
“今各退一步,來日方長。”
陳登也想保存淮南軍實力,不想再跟曹操繼續耗下去了。
這才主動讓步,勸兩家一起罷兵。
三日后,陳登回到襄陽,安撫本地軍民。
然后正式開拔,回返壽春去也。
荊州戰事,暫告一段落。
……
洛陽宮中,香煙裊裊。
階下文武分列兩側,皆肅然而立。
“諸卿,”劉備輕撫長須,聲音沉緩。
“近日荊南失控,蠻夷作亂,雖因魏賊煽動。”
“然亦因上庸三郡為魏所據,使其出兵便利。”
“朕欲收復此三郡,不知眾卿以為如何?”
上庸三郡位于漢中的東南方向,據有非常重要的戰略價值。
因為它可以堵住漢中方向出來的兵馬。
歷史上劉備是直接讓劉封總督此東三郡,足見其重要性。
劉曄出列,拱手道:
“陛下明鑒。”
上庸之地,西接漢中,東連襄陽,實乃咽喉要沖。”
“昔曹操得此三郡,如虎添翼,今若不取,終為后患。”
之前劉備打輸了漢中之戰,使得曹操名義上據有了東三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