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東三郡主要掌握在申耽、申儀這兩兄弟手中。
他們是本地豪族,號稱是,“聚眾數千家。”
實力相當強勁,又占據重要的戰略要沖。
故同時跟張魯、劉表、劉備、曹操有來往。
再參考歷史上占據上庸的孟達,他作為魏將,被曹丕寵著的同時。
居然還能同時被諸葛亮、孫權拉攏。
游離于魏蜀吳三國之間。
也足以證明上庸地理位置重要。
劉備早就想收復這里了。
只不過此前漢中之戰的戰敗,讓他短時間內不好主動提。
如今合肥與枝江相繼打了場大勝仗,劉備認為是時候談東三郡的問題了。
“曄公所言極是。”
龐統出列,出言附和:
“然上庸三郡現為申耽、申儀兄弟所據。”
“此二人乃當地豪強,雖表面臣服,實則首鼠兩端之輩也。”
“今曹操新敗于枝江,士氣低迷,正是招撫申氏之良機。”
申氏兄弟更偏向一種半獨立的勢力。
明面上是向朝廷臣服的,但又在漢魏兩國之間搖擺不定。
現在趁著曹操弱勢,確實是一個加強對東三郡控制的良機。
劉備眼中精光一閃,微微頷首:
“士元之言甚善。”
“然申氏兄弟久據上庸,恐非言辭可動。”
“縱使其表面歸順,若無我軍實控,終難安心。”
李翊踏步出列,諫言道:
“陛下,臣以為當遣一軍進駐上庸,名為協防,實則掌控。”
“申氏兄弟若識時務,自當俯首。”
“若懷二心,亦可雷霆擊之。”
“總之,至少不可使其像此役這般,隨意借道給曹魏。”
劉備連連頷首,“子玉之言,甚合朕意。”
“不知眾卿家以為,當遣何人掛帥?”
殿中一時沉寂。
要知道,劉備手上最不缺的就是良將。
但是,李關張趙等功勛元老,皆已經功成名就。
不到萬不得已,這幫開國老將是不會輕易掛帥的。
像李翊,在先后打完河南之戰與關中之戰后,基本上沒再上過戰場了。
位極人臣的,再立下軍功,劉備也賞不了了。
所以李翊這幫老臣,基本都是在后面看戲,處理國家大事。
且劉備也確實更加傾向于,培養一些年輕人。
李翊再度拱手:
“陛下,臣舉薦張郃將軍。”
“張將軍久經戰陣,威名遠播,足可鎮住申氏兄弟。”
“更可選拔年輕將領隨軍歷練,以張將軍為帥,實則培養后進。”
此言一出,眾臣議論紛紛。
張郃乃河北宿將,是李翊帶出來的人。
李翊雖不在摻和軍事,卻又大肆舉薦自己的門生。
前腳舉薦張遼,后腳又舉薦張郃。
這不等與其還是在為自己牟取私利嗎?
但劉備對此卻滿不在乎,
在他看來,何者為公,何者為私?
于國有正,便是公。
于國有害,便是私。
張遼是李翊門生故吏不假,但人確實是在逍遙津立下了不世戰功。
如今李翊舉薦的張郃,也是劉備非常欣賞的人物。
出兵上庸的軍事行動,其實更加偏向于武力威懾。
所以更加需要老成持重的將領出馬,張郃顯然是非常合適的。
而且正如李翊所言,此戰主要目的是培養年輕人。
張郃作為老將,更多是為了壓陣鎮場子的。
年輕新秀才是主角。
最終,劉備采納了李翊的建議。
遂下詔拜張郃為主帥,又令陳到為副將。
兩名老將壓陣,絕對能夠鎮得住場子。
因為年輕人嘛,年輕氣盛,少不更事。
如果單靠他們,萬一內部起了爭執,該聽誰的?
所以需要有老將坐鎮。
然后,劉備又撥精兵一萬人,令其擇日啟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