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三郡,是漢中分出來的三郡。
而雄踞三郡的主人是申耽、申儀兩兄弟,號稱申氏雙雄。
他二人已在此地雄踞了二十多年了。
既擅于治理百姓,還擁有精明的政治頭腦,可謂達于從政。
同時,申耽還是蜀漢歷史上唯一一位征北將軍。
不過兩兄弟,其實是比較投機倒把的政客。
所以又叫上庸陳登。
誰來他們幫誰。
他們是東三郡當之無愧的土皇帝,跟陳氏父子很像。
所做的一切都是想保全東三郡,保衛自身家族的利益。
這日,
申耽立于城樓之上,遠眺漢水滔滔,眉間深鎖。
“上庸不得太平矣。”
他幽幽嘆道。
朝廷要對東三郡動手了,申耽也早早聞到了風聲。
對于這個問題,申耽幾乎沒有一點辦法。
他是本地豪族,手中握有幾千部曲。
雖只有幾千人,但都是精銳,非常能打。
可饒是如此,面對大漢王朝的天軍,那也是蚍蜉撼大樹。
沒有任何勝算的。
就算他超神發揮擊敗了第一波來的漢軍,第二波、第三波如何抵擋?
漢軍可以失敗無數次,但申耽只有一次。
就在申耽躊躇滿志之時。
其弟申儀按劍而來,低聲道:
“兄長,細作來報,漢中曹仁遣使將至。”
申耽聞言,面色更沉:
“果然來了么……”
歷史上的孟達作為一個反復小人,卻能同時被魏蜀吳三國拉攏。
不是他能力有多優秀,而是上庸的地理位置太好。
對于蜀國,他是一個可以從南面進攻洛陽的戰略路線。
諸葛亮的繼任者蔣琬,就覺得諸葛丞相多次出兵秦川,實在太不方便了。
所以提出了沿漢水、沔水南下的戰略,目標就是進攻上庸。
改由上庸進攻中原。
而對于吳國而言,上庸是處于長江與漢水的交匯點。
它控制著襄樊至長安的重要通道。
所以東吳控制住東三郡,就能夠形成對曹魏的掣肘。
反過來,魏國控制住東三郡。
既可以壓制荊州方向來的吳軍,又能夠堵住蜀漢改走水路的士兵。
故東三郡,便成了三國都想要的戰略焦點。
曹仁作為魏國如今的北地總指揮,當然不能讓申氏兄弟倒向劉備。
他必須拉攏二人,否則作為西川門戶的漢中,就又多了一面受敵方向。
申耽長嘆一聲:
“吾等據守東三郡多年,今劉備承繼天命,三興漢室之勢已成。”
“若漢軍來攻,恐難抵擋。”
“不如早降,以免兵戈之禍。”
“那這魏使……?”
“曹仁此時遣使,必為阻我歸漢!不如拒之門外。”
申耽拍案而起說道。
申儀卻抬手制止,勸道:
“且慢。”
“不妨一見,觀其來意。”
“若有不妥,再作計較。”
“以弟之見呢?”
申儀眼珠一轉,忽生一計:
“不若設油鍋以待。”
“若其敢入,再聽其言。”
“若畏縮不前,即逐之出城,以示我歸漢之心。”
申耽頷首,“善。”
于是命人在中軍帳前置大鼎,注油燒沸。
油泡翻滾,煙氣升騰,令人望而生畏。
未幾,城門洞開。
魏使高軒駟馬,直入府衙。
使者名喚傅巽,乃西漢義陽侯傅介子的后代。
于魏國中擔任侍中,算是魏國大臣了。
魏國直接派他前來,足以證明對東三郡的重視。
少頃,傅巽昂然而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