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操下令緊閉城門,派兵挨家挨戶搜捕,將剩余百姓盡數驅趕至城中心廣場。
廣場上哭聲震天,百姓跪地哀求。
曹操立于高臺之上,面無表情。
法正見狀,再次上前勸諫:
“魏王,昔漢高祖入關中,廢秦苛法。”
“約法三章,民心歸附,終成帝業。”
“今蜀地初定,宜施仁政,收攬人心。”
不等曹操回應,司馬懿已出列反駁:
“法孝直此言差矣!”
“君只知其一,不知其二。”
“只知其表,不知其里也。”
“秦末天下大亂,高祖約法三章,是因秦法過苛。”
“今蜀地之弊,恰在法紀廢弛!”
說著,司馬懿轉向曹操,聲音鏗鏘:
“昔劉璋暗弱,不修德政,威刑不立。”
“蜀地豪強專權自恣,君臣之道漸替。”
“若不施以嚴刑峻法,何以震懾宵小?”
“郪縣乃首惡之地,屠之可警百城!”
歷史上的司馬懿行事風格就相當殘暴。
比如征遼東時,為以絕后患,他就曾下令屠殺十五歲以上的男子。
達七千多人,收集尸體,筑成了京觀。
本位面的司馬懿,家族被屠戮。
按理說,他應該再清楚不過族人被屠的滋味。
可此事非但沒有使其有同理心,反倒使其內心愈發扭曲。
所謂,因為曾經淋過雨,所以要把別人的傘折斷。
在司馬懿看來,他非常支持曹操這種殺雞儆猴的行為。
屠首惡之地,讓蜀地這群刁民知道,造反是要付出代價的。
若不然將之放過,
豈不是在告訴蜀人,即便你造反也沒事,反正政府最后會放你一馬。
所以面對曹操決定,司馬懿覺雙手贊成。
法正急道:
“魏王!濫殺無辜,恐失蜀地民心啊!”
“郪縣百姓雖然從賊,然多為脅迫,乞望寬宥。”
曹操眼中寒光一閃,反問:
“民心?造反的民心嗎?”
“孝直過于仁厚了。”
“今日不殺,明日便有更多人效仿馬秦、高勝!”
遂不顧法正等官員的勸阻,執意下令,屠戮郪縣民眾。
司馬懿見此,深揖及地:
“魏王,臣有一言。”
曹操斜睨他一眼,“講。”
司馬懿直身,目光如炬:
“王者之政,當示恩于外,藏威于內。”
“今郪縣之屠,乃立威之舉。”
“然魏王萬金之軀,不宜親行此刑。”
他再次深深一拜,“臣愿代勞。”
言外之意,罵名我來背,收益曹總你來享。
這是一個相當高情商的行為。
城樓上驟然寂靜,只余旌旗獵獵之聲。
曹操卻瞇起眼睛,首次認真打量這個平日低調的司馬仲達。
“哦?”
曹操聲音里帶著幾分玩味,“仲達愿代孤行此不仁之事?”
司馬懿面不改色,答道:
“雷霆雨露,俱是天恩。”
“魏王已赦資中,恩德廣布。”
“今郪縣當刑,乃正國法。”
“臣不過代行天罰而已!”
曹操聞言大笑,笑聲在城墻上回蕩。
他拍著司馬懿的肩膀,稱贊道:
“善!仲達既有此意,孤豈有不從之理?”
遂轉身對身后曹休說道:
“傳令三軍,暫歸司馬懿節制。”
司馬懿接過令箭時,指尖微不可察地顫抖了一瞬。
這似乎是他為曹操效力以來,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接管兵權。
因為這是曹操對他的首次認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