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人齊聲行禮。
劉備抬手示意他們起身,目光一一掃過,眼中滿是欣慰。
“好好好,你們都很好……”
劉備撫須而笑,眼中卻閃過一絲感慨:
“爾等父輩隨朕征戰半生,如今都已鬢生華發,朕亦年近六旬。”
“所幸見爾等成才,足慰平生。”
“記住,這將來遲早是屬于你們的。”
“朕還有你們的父親,終會老去。”
“而你們,正是朝氣勃發之時,路還長著呢。”
四子聞言,俱是拱手,恭敬道:
“臣等愿效死力,以報效陛下!”
正說話間,殿外傳來腳步聲,李翊趨步入內。
見劉備與諸將子敘話,微微一怔,隨即行禮:
“臣不知陛下在此議事,冒昧打擾。”
劉備笑道:
“子玉來得正好。”
“朕正與幾位小將閑談,說起上庸之戰。”
他環視一周,忽而問道:“咦,怎么不見令郎?”
“朕記得他不是也參加了此次征伐上庸的戰事么?”
“怎么張郃上奏的戰表中,不見令郎名諱?”
李翊面色微變,躬身道:
“犬子駑鈍,不堪造就,故臣未遣隨軍出征。”
“兼之近日又染微恙,便未隨臣入宮。”
劉備目光深邃,凝視李翊片刻,方道:
“……子玉過謙了。”
“朕記得李治那孩子,去歲在御前論兵法,頗有見地。”
“朕觀二代子弟中,令郎才學最是出眾。”
“何況……”
他略作停頓,“治兒與阿斗是表親,正當多親近才是。”
劉備雖與李治接觸不多,但他認為此子頗有獨到見地。
內心里覺得二代里面李治是最優秀的。
何況李治與劉禪還有表親關系,劉備巴不得李治能夠崛起,成為將來的國之重臣。
畢竟鞏固皇權的三條大腿里面,外戚也是很重要的一環。
李翊額頭微汗,低聲道:
“陛下厚愛,臣實在惶恐。”
“待犬子病愈,必帶他入宮請安。”
劉備看出李翊不愿多聊自己的兒子,遂不再多言。
只是輕輕頷首,轉而吩咐小黃門道:
“傳太子來!”
不多時,劉禪入殿。
見眾人齊聚,略顯拘謹。
劉備招手道:“阿斗,來見過你幾位兄長。”
劉備刻意避開“太子”名諱,反而是以一種攀交情的方式,讓劉禪跟他們交往。
劉禪上前,正要行禮,關興等人連忙避讓:
“太子不可!”
“君是君,臣是臣。”
“君臣之禮法,不可廢也。”
劉備將關興的行為盡收眼底,暗嘆這孩子不愧是云長教出來的。
果然知道禮法。
待有了這項舉動之后,劉備才上前按住關興肩膀,笑道:
“……興兒勿拒。”
“朕與爾父結義時曾言‘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,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’。”
“今日讓阿斗以兄禮待爾等,正是全朕當年之義。”
劉禪會意,對四人一一作揖:
“關兄、張兄、趙兄、許兄。”
四人連忙還禮,口稱“不敢”。
劉備見狀大笑:
“好!好!日后朝堂之上是君臣,私下里便是兄弟。”
他拍拍劉禪后背,“阿斗,你要多向幾位兄長請教武藝兵事。”
“日后但有難處,也莫獨自扛著,也多向幾位兄長尋求幫助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