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對伐吳的人,全部是司馬昭一朝的開國元勛。
朝中話語權極重,有權有勢。
而支持伐吳的人,在當時的朝堂上根本沒有話語權。
難以撼動賈充這幫主和派在朝內的影響力。
那么,為什么反對伐吳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。
那就是賈充這幫人要捍衛自己的既得利益。
如果當真滅了吳國,那么司馬炎的威信必然上漲,其皇權必然會進一步鞏固。
這對這幫功勛老臣而言,是非常不利的。
而且在滅吳過程中,肯定會有一些新人憑借軍功上位,獲得封賞。
繼而從他們這些老油條手里分割利益蛋糕。
甚至搞不好,他們這些老臣還得在新貴面前靠邊站。
故而,出于對自己利益的維護。
朝堂上老牌功勛,便要集體反對滅吳。
這種情況其實并不是西晉才有的。
在人心利益面前,賈充這種人反倒很常見。
他在司馬昭面前是一條忠犬,讓干啥干啥。
把司馬昭熬走了以后,仗著資歷,變向欺負一下新登基威望小的小皇帝。
而像李翊這種既得利益者,仍然愿意為了國家民族大義,把格局打開的人其實反而是極少數。
當然,李翊的眼界確實遠比朝中許多人要長遠的多。
他看得多,想得多,所以也能舍棄很多東西。
但一人之力并非是無窮盡的。
任憑李翊如何努力,也是不可能改變本時代人的歷史局限性的。
你不能站在后世者的角度,去批評本時代的人三觀。
且換位思考,
又有哪個既得利益者,真正愿意為了大局著想,主動割讓自己的利益蛋糕呢?
說起來容易,做起來難。
劉備是純白手起家,而且打得太快了。
在白馬過隙的軍旅生涯中,將一路諸侯又一路諸侯一一干碎。
期間,便出現了一大幫功勛大臣。
并且,劉備早已具備滅吳、滅魏的實力。
可他現在,卻不得不放慢腳步。
因為他不像劉邦那樣,可有沒有心理負擔的,
將韓信、陳豨、英布、彭越等一幫開國功臣全部宰了。
你先甭管這幫人死的冤不冤,反正是宰了。
所以他們也就威脅不到皇權與中央集權。
但劉備性格仁厚,莫說手下兄弟沒有造反。
即便他們真的有一些囂張跋扈的行為,劉備也不見得就會殺他們。
正因為如此,劉備手下的軍功階層其實已經嚴重飽和了。
伐吳,就意味著現有的權力結構會被打破。
站在頂點的元勛,不想讓下面人上來分蛋糕。
下面的新人卻嫌老東西站在頂點太久,搶占了他們的發展空間。
說到底,權力的盤子總共就那么大。
你不管怎么封,職位的名稱怎么改。
都永遠只能在那個職權范圍里去定,去分。
這就是劉備目前所面臨的困局。
他不想成為劉邦,也不想讓劉禪像漢文帝那樣上位那么艱難。
難道二代君主上位,就非要流自己人的血嗎?
劉備不信這個邪。
他一定要在自己的余生里,想出一個好辦法。
既能讓跟隨自己創業的老兄弟能夠安享晚年,也要讓劉禪平穩的從自己手中接過皇位。
君臣之間,上下和睦。
就像劉備跟李翊那樣。
但望一眼朝堂上已經按捺不住的年輕一輩將領,劉備便知道事情沒有他想象的那么簡單。
只見關興大步出列,聲如洪鐘:
“諸位大人此言差矣!”
“吳狗背信棄義,襲取荊州,害慘了江陵百姓。”
“此仇不共戴天!今既有機可乘,正當興兵雪恨!”
張苞也上前一步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