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武六年,夏末。
洛陽皇宮,崇德殿。
晨曦初露,金鑾殿上已列滿文武百官。
劉備端坐皇位,冕旒垂珠后的目光掃過群臣,不怒自威。
“諸卿可有本奏?”
聲音渾厚,回蕩殿中。
短暫的寂靜后,羊衜手持玉笏出列,躬身道:
“……臣有本奏。”
“聞朝廷意欲伐吳,臣以為不可。”
杜畿隨即跟上:
“……臣附議。”
“如今天下初定,民生未復。”
“大動干戈,恐傷國本。”
一時間,七八位文臣紛紛出列反對。
劉備面色不改,手指輕叩案椅扶手,目光卻飄向武將行列。
只見關羽丹鳳眼微睜,紅臉膛上閃過一絲不耐。
張飛虎須戟張,似要發作。
趙云雖神色平靜,但已躍躍欲試。
“陛下!”
關羽終于跨步出列,聲如洪鐘,“孫吳據江東久矣,若不早圖,必為后患!”
“臣請出兵,直取建業!”
張飛緊隨其后,聲震殿瓦:
“兄……陛下!”
“俺老張愿率精兵三萬,定將那碧眼兒生擒來獻!”
趙云亦拱手道:
“陛下,天下一統在即,豈可半途而廢?”
“臣雖不才,愿為漢室效死力。”
三員虎將同時請命,朝堂為之一靜。
劉備目光微轉,瞥見李翊立于文官首位。
神色淡然,不發一言。
這位首相向來善于審時度勢,此刻顯然不愿卷入爭端。
因為李翊雖然也支持伐吳,但他卻清楚,以關張趙三員虎將在朝中的極高威望。
有他們出面,伐吳之事已是板上釘釘,他此刻根本沒必要站出來得罪人。
羊衜等人見關張趙齊出,氣勢已餒三分。
杜畿仍硬著頭皮諫道:
“三位將軍忠勇可嘉,然兵者兇器,圣人不得已而用之……”
“杜公此言差矣!”
關羽冷聲打斷,“孫氏割據江東,不服王化,豈非‘不得已’之時?”
張飛更是不耐煩地說道:
“此乃書生之見!”
“當年若非俺哥哥手提三尺劍,安有今日之大漢?”
“今天下尚未靖平,爾等便擔心自己的身后之事,實在令人失望!”
張飛性子直,把實話說了出來。
朝中頓時有不少人,被戳中了痛點,面色大變。
“張……張將軍,你、你可不要血口噴人。”
“俺噴你什么了?你們不就是怕伐吳之后,又會生出一些新貴,頂替你們的位置嗎!”
“俺老張尚且看得明白,難道你們的托辭還能瞞過天下人嗎!”
眼看爭論愈演愈烈,劉備終于抬手:
“諸卿且住,聽朕一言。”
殿內頓時肅靜。
劉備緩緩起身,冕旒珠玉輕響。
“伐吳之事,是朕經過深思熟慮之后做出的決定。”
“如今,朕意已決,諸公不必再議。”
短短幾個字,卻擲地有聲。
羊衜等人面色灰敗,卻不敢再言。
劉備目光轉向太史慈:
“子義,卿掌兵部,伐吳籌備事宜,由卿總攬。”
“待內閣擬定方略之后,再報朕來定奪。”
太史慈持笏出列,躬身答:
“臣領旨。”
朝會散去,百官魚貫而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