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琰拉住羊衜衣袖,低聲道:
“羊兄,情況不太對啊。”
“前幾日,陛下明明對伐吳之事興致不高。”
“如今態度突變,必是關張趙三人私下里入宮,密談所致!”
羊衜眉頭皺起,捻須沉吟道:
“三將功高,陛下素來倚重。”
“若他們聯名請戰,也不怪陛下態度轉變。”
眾人經過討論,一致認為這肯定是幾個權臣私下里逼宮,才讓劉備轉變伐吳態度的。
“不行!”
劉琰咬咬牙,“伐吳若成,必多新貴。”
“屆時我等在朝中地位……”
話未說完,但眾人都已明其意。
荀諶主動提議道:
“不如聯名求見陛下,再做勸諫如何?”
眾人稱善,遂聯袂前往后宮。
此時劉備正在清涼殿批閱奏章。
宦侍輕聲稟報:
“陛下,劉琰、羊衜等十余位大人求見。”
劉備眉梢微挑,擱下筆毫:
“宣。”
殿門開處,只見劉琰等人魚貫而入。
未及行禮,已齊刷刷跪倒在地,哭聲頓起。
“陛下!伐吳之事還請三思啊!”
羊衜以額觸地,磕頭如搗。
“兵戈一起,蒼生受累,我大漢乃是新朝,不宜大動干戈啊!”
“陛下!”
劉琰涕淚縱橫,“河南之民方經屠戮,民生未復,兼之北方報旱,百姓苦不堪言。”
“若又起兵事,只恐連累天下蒼生又致水火。”
一時間,殿內哭聲四起,眾臣擺出一副為國為民、大義凜然的模樣。
劉備靜觀片刻,微微一笑,竟起身走出殿門。
在院中石墩上隨意坐下,對眾人道:
“諸卿且來,此處涼爽。”
眾臣面面相覷,只得拭淚跟出,跪坐在劉備周圍。
“諸卿與朕相識多少年了?”
劉備忽然問道,語氣輕松如老友閑談。
眾人一怔,或有人答道:
“臣……臣自建安初年追隨陛下,已二十有三載矣。”
“二十三年吶……”
劉備仰首望天,似在追憶。
“朕從一個賣履舍郎,到今日萬民之主。”
“便是當年起兵時,又何曾想過能有今日?”
眾人默然。
劉備目光掃過一張張面孔。
“這些年,我們一起走過的難關還少嗎?什么困苦沒有挺過去?”
他屈指數來:
“朕在高唐縣,幾死于盜賊之手。”
“在郯縣,險些被曹軍生擒。”
“打袁術、滅袁紹,與曹孟德中原逐鹿,大小數十戰。”
“那時是何等艱難,諸卿可曾畏縮?”
劉琰等人低頭不語。
“如今孫吳偏安一隅,天下一統在即,諸卿怎反倒畏難不前了?”
劉備語氣轉沉,“朕已年近六旬,不知還能有幾載春秋。”
“諸卿難道……就不能再為朕最后拼這一回么?”
說到此處,劉備聲音微顫,眼中竟泛起淚光。
這淚半是真性情,半是帝王心術。
羊衜最先觸動,伏地泣道:
“陛下……臣糊涂啊!”
劉琰亦淚流滿面:
“臣等鼠目寸光,險些誤了陛下大業!”
其余大臣也都對視一眼,旋即紛紛哭倒在劉備跟前認錯。
一時間,眾臣紛紛叩首,自責不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