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旨黃門高聲誦讀:
“奉天子詔:特命梁王劉理為監軍,監察淮南諸軍事。”
“即日籌備。欽此。”
劉理雙手接過詔書,恭敬叩首:
“兒臣領旨,必竭股肱之力,不負父皇重托。”
起身后,他溫言對使者道:
“天使遠來辛苦,賜金五十兩,錦緞十匹。”
使者笑吟吟地謝過。
待使者退下,劉理立即召集心腹議事。
不多時,國相諸葛均、騎都尉諸葛恪、典農校尉王昶、主簿陳泰等一眾大臣齊集王府正堂。
這些人皆是劉理近年精心選拔,不僅有才干,還有背景。
所以劉理才能在同樣的時間下,將梁國發展得遠超過魯國。
諸葛均率先拱手:
“恭喜殿下!賀喜殿下!”
“淮南軍乃伐吳主力,陛下以此重任相托,足見圣眷優渥。”
“正是!”
諸葛恪意氣風發,“我大漢帶甲百萬,良將千員。”
“此番南征,必如秋風掃落葉。”
“殿下何憂之有?“
王昶與陳泰等眾亦隨聲附和。
堂上一時喜氣洋洋,唯有劉理神色平靜。
他輕撫詔書錦緞,忽道:
“諸君可記得我姨夫有一句言叫——”
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”
眾人聞言肅然。
劉理繼續說道:
“父皇授此重任,非為榮寵,實乃責任。”
“孤只覺肩上擔子沉重,何敢輕狂?”
諸葛均乃贊嘆道:
“殿下少年老成,實乃梁國之福。”
劉理搖了搖頭:
“淮南諸將皆百戰之軀,孤雖為王爵,卸去冠冕,不過一少年耳。”
“今以監軍空降,彼等心中豈無芥蒂?”
王昶對此卻不以為然,他說道:
“殿下乃龍子鳳孫,彼等縱然跋扈,又安敢不敬?”
“明面上自然是恭敬的,暗地里卻未必心服。”
劉理起身踱步,錦袍曳地。
“譬如陳征南,隨父皇征戰二十余載。”
“孤卻要去監察其軍……此中分寸,殊難把握。”
堂中一時沉寂。
諸葛恪比劉理年長不了幾歲,性情卻相當火爆。
聽到這話,忍不住插嘴道:
“……殿下過慮了。”
“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,但監軍乃代天巡狩,諸將豈敢有怨言?”
“元遜!”諸葛均急聲喝止,“慎言!”
劉理卻不惱怒,反而微笑道:
“元遜年輕氣盛,其言雖直,卻也有理。”
“然治國統軍,剛柔并濟方為上策。”
他轉向眾人,神色肅穆,朗聲說道:
“今日立規:來年南征,孤雖為監軍,絕不干預淮南軍機決策。”
“爾等亦須謹守本分,不得與諸將爭權。”
眾人齊聲應諾。
劉理繼續說道:
“陳征南處,孤將親往拜會。”
“其余諸將,也當時常慰勞。”
“軍需糧秣,梁國當全力供給,不可短缺。”
“尤其是不得橫征暴斂,傷害百姓。”
“違者,一律按軍法從事!”
諸葛均躬身道:
“殿下深謀遠慮,臣等佩服不已。”
“淮南軍之跋扈,天下聞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