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備見他說話結巴,舉止笨拙,與想象中大匠形象相去甚遠,不禁莞爾:
“馬卿平身。”
“朕聞卿造艦有功,特來一觀。”
馬鈞卻不起身,反而以頭搶地。
“臣、臣有罪!”
“新式輪槳昨日試水又、又斷了三根……”
李翊笑著扶他:
“德衡何必惶恐?試錯本是常理。”
“前日不是已解決軸承過熱之弊了么?”
馬鈞這才抬頭,眼中閃著感激的淚光。
“多、多虧相爺從中幫襯,否則小人斷不能將之完成。”
劉備見二人對答,心中稱奇,問道:
“子玉與馬卿似有舊誼?”
李翊答道:
“舊誼倒也談不上,只是一次偶然的機會,見到了德衡改良織機,使仿制效率倍增。”
“其人雖拙于言辭,然每有巧思。”
“故臣調入將作監,專司軍械改良。”
隨著李翊身上繁重的政務增多,他已經沒什么精力放在研究發明上了。
不過他依然樂衷于提拔有想法、有創意的年輕人。
鼓勵發明創造,提高生產力。
馬鈞大聲說道:
“若非相爺提攜,臣不過一介木匠。”
“安能……安能……”
說到此處,竟哽咽不能言。
士為知己者死。
馬鈞雖不善言辭,但他知道李翊是他的貴人。
如果不是相爺的賞識,予以了其充分的信任與耐心,他便不可能有今天。
造艦之初,其實也不是很順利,屢屢失敗。
但這期間,李翊情愿在內閣里待著,也絕對不派人去催。
這么通情達理的甲方,古今難覓。
馬鈞才得以將新式造船建造出來。
劉備動容,溫言道:
“馬卿且引朕一觀這造船之所。”
馬鈞忙不迭起身引路。
進入最大的一座工棚,只見中央架著一艘半成戰船龍骨。
長約八十步,曲線優美如魚。
數十工匠正在安裝肋材,動作嫻熟如行云流水。
“陛下請看。”
馬鈞一談及本業,口齒竟伶俐起來。
“此艦采用‘分段合攏’法,先造龍骨,再裝肋材,最后外包木板。”
“比之整木雕鑿,省時過半。”
劉備撫過光滑的船體,問道:
“如此大木,從何而來?”
李翊在旁側接話道:
“臣命人于太行、王屋二山伐木,順黃河漂流而下。”
“又在洛陽設百座窯廠,日夜燒制鐵釘、銅環等物。”
馬鈞補充說道:
“最、最難的是樓船部分。”
“臣試驗七次,才找到合適的榫卯結構。”
說著引劉備看角落里一堆報廢的模型。
劉備細看那些失敗品,有的傾覆,有的開裂。
唯有最新一個卻完美無瑕。
不禁贊道:
“建造之事,非朕所長。”
“但朕卻明白,精益求精,方成大事。”
“馬卿用心良苦也!”
馬鈞突然跪下:
“臣不敢居功!若無相爺允準試錯,撥付錢糧。”
“臣縱有百般想法,亦難實現。”
“去歲試驗水密艙時,連敗十二次,耗費巨萬,相爺從未責備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