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翊擺手打斷道:
“德衡何必妄自菲薄?”
“陛下明鑒,昔日越王勾踐十年生聚,方滅強吳。”
“今我大漢欲一統天下,豈能吝嗇研發之資?”
劉備聞言大悅:
“善!子玉此言甚合朕意。”
“馬卿,這些年來你造艦有功,朕封你為關內侯。”
“賜金百斤,帛千匹!”
馬鈞呆立當場,忽然淚流滿面:
“臣……臣……”
竟說不出完整句子,只是不住地叩首。
李翊笑著解釋:
“德衡平日與工匠同吃同住,三年未曾歸家。”
“其妻曾來信責備,他卻道‘艦不成,何以家為’。”
劉備愈發感動,親手扶起馬鈞:
“馬卿真乃國士也!”
“朕再賜你宅第一座,接你南陽家眷來京團聚。”
馬鈞更加感動,再次頓首謝恩。
離了造船廠,夜色已深。
劉備在御輦中感慨:
“朕向以為子玉長于政事,不料識人用人之能亦如此出眾。”
“馬鈞這般人才,若非子玉慧眼,豈非埋沒民間?”
李翊騎馬隨行,謙道:
“陛下過譽。”
“臣不過遵陛下‘唯才是舉’之訓耳。”
“今伐吳在即,正需集天下英才而用之。”
劉備忽問:
“子玉當初怎知馬鈞能擔此重任?”
李翊沉吟半晌,答道:
“臣觀其改良織機時,不循舊法,另辟蹊徑。”
“更難得的是,他甘坐冷板凳三年,終于突破。”
“此等心性,正是研發之本。
“妙哉!”
劉備拍案,“朕聞昔日秦用商鞅,漢用張良,皆因用人者能容人所不能。”
“今子玉用馬鈞,亦如是也!”
正說著,忽見洛陽城頭燈火如晝。
李翊笑道:
“陛下請看,這萬家燈火中,不知還有多少馬鈞這般人才,待陛下發掘。”
提到“人才”二字,劉備忽想起來一件事。
“朕觀今年寒門子弟較往年多了三成,子玉暗中使力了?”
李翊捻須微笑:
“臣不過將孝廉的寒門名額從三人增至五人。”
“各郡守心照不宣,皆知陛下重寒門之意。”
“……嗯,善。”
劉備頷首,笑道:
“這便是子玉你常說的溫水煮蛙之策罷?”
“不過……”
他話鋒一轉,眼中閃過一絲玩味。
“子玉這也是在試探這些世家的底線吧?”
李翊乃壓低聲音道:
“陛下明察秋毫。”
“自光武中興以來,世家大族把持選官二百載。”
“今臣每郡多取二人,他們尚可忍耐。”
“若驟然推行科舉……還是容易引得狗急跳墻。”
“是也,當初子玉你提出舉孝廉名額中,必須有三名寒門人選時,就招來了不少反對之聲。”
“我知你推行此策,也是頂著巨大的壓力。”
劉備接話,目光變得深遠。
“當年王莽改制,敗就敗在操之過急。”
“不過子玉向來深謀遠慮,想必已有全盤計劃?”
李翊點了點頭,有條不紊地向劉備解釋: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