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臣請陛下觀此圖。”
說著,李翊從懷里取出一卷帛書。
劉備俯身看去,見是一幅大漢疆域圖。
上面密密麻麻標注著學堂、紙坊的位置。
北至幽州,南抵交趾,竟有數百處之多。
這便是李翊這幾年的工作成果。
李翊指著圖上標記。
“臣在冀州、南陽設八大紙坊,如今一冊《論語》價錢,已從千錢降至百錢。”
“寒門學子,不必再借書抄讀了。”
劉備聞言,摸著下巴,若有所思。
良久,展顏笑道:
“難怪去年有大臣上奏,說‘紙張泛濫,恐傷竹簡之雅’。”
劉備忽然大笑,“原來這幫老狐貍是在拐彎抹角的告狀!”
李翊也笑:
“是啊,京中的權貴甚多。”
“動輒便是良田千頃,不少人家專產制簡之竹。”
“紙坊一開,他們每年少收十萬錢,自然心痛。”
笑聲漸止,劉備凝視李翊,問道:
“子玉是打算在滅吳之后,便推行科舉?”
“陛下圣明。”
李翊正色道,“滅吳之后,陛下威望如日中天。”
“屆時四海歸一,萬民歸心,正是改革良機。”
他頓了頓,“且臣估算,再經兩三年,紙本書籍可覆蓋七成郡縣。”
“知識不再被世家壟斷,科舉方有實施基礎。”
大力推廣造紙術,使得書籍傳播范圍擴大。
便可以打破世家對知識的壟斷,為科舉制奠定物質基礎。
而滅吳之后,劉備也即將迎來新一輪的威望巔峰。
那也是國家凝聚力最強之時,將是最適合推行科舉制的歷史節點。
回宮路上,劉備隔著宮墻外,隱約都能聽見太學屋檐處,
那里正傳來學子誦讀之聲,清越悠揚。
“謀萬世之基,功在千秋啊。”
“有些事終究是朕需要陪你去做的。”
劉備眉頭蹙起,他也能夠意識到察舉制的弊端,科舉制的進步性。
但其面臨的阻力,已經不是李翊一人能夠承受的。
劉備也不相信自己的后繼者,能夠在這件事上對李翊提供多大的幫助。
為此,他必須趁著自己還有精力,盡可能再與李翊拼一把!
回到宮中時,更漏已報子時。
劉備踏著殘雪回到宣室殿,燈臺上的蠟燭已快要燃盡了。
“陛下,太子殿下已在偏殿等候多時了。”
小黃門跪在階前輕聲稟報。
劉備解下沾雪的大氅,眉頭微蹙:
“阿斗這么晚還候著?”
略一沉吟,“想必是有事,宣他進來。”
殿門開處,劉禪捧著一口陶鍋小心翼翼邁過門檻。
他已經成年,面容敦厚。
此刻被寒氣一激,鼻尖微微發紅。
“兒臣拜見父皇。”
劉禪欲跪下行禮,卻被鍋子礙著動作,顯得頗為笨拙。
劉備見狀,嘴角不自覺揚起:
“深更半夜的,抱個鍋子做甚?”
劉禪將陶鍋置于案上,揭開蓋子,一股清冽的羊肉香氣頓時溢滿大殿。
“兒臣聽聞父皇今日與相父去平津檢閱水軍,想必勞頓。”
“想起父皇平日最愛清燜羊肉,特命庖人做了送來。”
劉備怔住了。
燭光下,那鍋羊肉凝著一層乳白的油脂,蔥段姜片半浮半沉。
他伸手觸碰鍋邊——早已涼透了。
“你……怎知朕喜食此物?”
劉備聲音有些發澀。
劉禪搓了搓手指,沉吟了片刻,才回道:
“是兒臣……自己打聽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