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太尉乃三軍之帥,末將豈敢不盡死力?”
兀突骨亦用生硬的漢語道:
“馬超雖勇,不足懼也!”
“吾藤甲兵刀槍不入,明日再戰,必取其首級獻于太尉!”
司馬懿含笑點頭,心中卻暗自盤算。
數日后,細作急報:
“李嚴自涼州而來,率二萬生力軍增援馬超。”
“其中多羌人騎兵,驍勇異常!”
諸將聞言,皆露憂色,唯獨司馬懿大笑。
諸將不解,問道:
“馬超增兵,太尉反喜,何也?”
司馬懿捋須道:
“待吾勝后,再與諸公細說。”
三日后,又報關上再添兵馬,司馬懿竟于帳中設宴慶賀。
諸將面面相覷,皆暗笑不已。
司馬懿環視眾人,道:
“諸公笑吾無破敵之策乎?”
“若有良謀,不妨直言。”
鄧艾沉吟片刻,進言道:
“今太尉大軍屯于潼關之前,馬超亦集重兵于此,河西空虛。”
“若遣一軍暗渡蒲阪津,斷其關中與關西之連。”
“再以太尉主力渡渭河北擊,使其首尾不能相顧,馬超必敗!”
司馬懿拍案贊道:
“士載之言,正合吾意!”
遂命鄧艾與張嶷率精兵四千,潛行至河西埋伏,待司馬懿主力渡河時,同時夾擊。
鄧艾領命而去。
司馬懿又令王平于蒲阪津備辦船筏,自領大軍準備渡渭河北上。
臨行前,留其弟司馬孚守寨,以防馬超襲營。
早有細作報知馬超。
馬超聞訊,冷笑道:
“司馬懿不攻潼關,反欲渡河北上,必是欲斷我關中、關西之連也!”
時李嚴在側,他在涼州經營數年,已經籠絡到了不少羌族部落。
此次所帶來的兩萬涼州軍,其中有將近一半都是羌兵。
對于任何一個國家而言,肯定都是更加傾向于流別人的血的。
漢軍也不例外。
能驅使羌人為自己作戰,盡量減少漢人的損傷,何樂而不為呢?
李嚴于是諫道:
“既如此,將軍可引一軍沿河拒守,使其不得渡。”
“待其糧盡,再擊之,司馬懿可擒矣!”
馬超沉思片刻,搖頭道:
“此計雖穩,卻耗時日久。”
“不如待其半渡而擊之,使其盡溺于渭水!”
李嚴撫掌道:
“妙計!兵法云‘兵半渡可擊’,正當如此!”
馬超遂遣斥候日夜監視魏軍動向。
次日拂曉,司馬懿兵分三隊,依次渡河。
日光初起,魏軍先鋒已抵北岸,立下營寨。
司馬懿自率親兵百人,按劍坐于南岸,督軍渡河。
忽然,后方馬蹄聲震,塵土飛揚。
一白袍將軍引軍殺至,正是馬超!
魏軍大亂,爭相登船,岸邊喧嘩不止。
司馬懿卻穩坐不動,按劍喝道:
“休得慌亂!”
話音未落,馬超已率鐵騎逼近,距離不過百余步!
兀突骨見狀,大吼一聲:
“賊至矣!請太尉速登船!”
司馬懿仍端坐不動,淡然道:
“賊至何妨?”
兀突骨顧不得許多,一把拖起司馬懿,縱身躍上船。
此時船已離岸一丈有余,兀突骨神力驚人,竟負司馬懿一躍而上!
其余將士紛紛跳入水中,攀附船邊求生。
船小人多,幾欲傾覆。
兀突骨大怒,揮刀砍斷攀船之手,慘叫聲中,落水者無數。
馬超追至岸邊,見船已至河心,當即拈弓搭箭,喝道:
“放箭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