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知連年征戰,男丁稀少,農耕荒廢。
遂命軍中士卒幫助春耕,又開放軍糧,賑濟貧苦。
一鄉中地主疑道:
“將軍施此恩義,能持久否?”
陳登笑答:
“吾圣主陛下,常掛在口中之言便是:”
“古來成大事者,莫不以民為本,以民為貴,君輕而民貴。”
“我漢家治天下,向來以民為本。”
“今暫借軍糧濟急,待秋收后。”
“但依高祖舊制,十五稅一,決不食言。”
消息傳開,
百姓無不感佩,簞食壺漿以迎漢軍者日眾。
接下數日,陳登每到一處郡縣,必放下架子,親自出面撫定當地百姓。
因為他知道漢軍來江南不是旅游的,
而是為了在這里長久生存的。
所以必須要籠絡江南的民心。
故盡管孫韶行軍速度極快,將戰線已經快推至建業了。
可陳登所率的漢軍,卻行軍十分緩慢。
正是因為每到一處,便撫定一處。
穩扎穩打,慢慢消化。
陳登盼望的是,每克一城,就使其心悅誠服的歸服。
別之后出什么岔子。
半月后,陳登進軍至蕪湖。
時值梅雨,江水暴漲,低處田舍盡沒。
陳登不避穢濁,親率將士筑堤排水,救民于洪潦之中。
那日黃昏,
陳登巡視堤防歸來,衣衫盡濕,泥濘滿身。
忽見一老丈攜幼孫跪于道旁,捧粗茶以待。
“將軍為國為民,不避艱辛,請飲此茶。”
老丈泣拜道。
陳登急忙扶起:
“……老丈請起。”
“為民父母,豈有坐視子民受難之理?”
飲畢問那孩童:
“讀何書耶?”
孩童答曰:
“家中貧寒,未嘗讀書。”
陳登悵然,對隨從道:
“……昔文景之治,首重教化。”
“待江南稍定,當設鄉學,使貧家子亦能讀圣賢書。”
又越數日,軍中捕獲細作數人,皆吳主遣來散播謠言者。
部將請斬之,陳登卻道:
“各為其主,何罪之有?”
遂賜以銀錢,縱之歸去。
韓綜聞之不解,問道:
“將軍縱敵,豈非養虎為患?”
陳登大笑著解釋道:
“江東人心已向漢,縱有謠言,誰能信之?”
“今釋細作,正顯我寬仁。”
“吳主猜忌,必疑其歸順于我,此攻心為上之策也。”
話分兩頭,
孫韶降漢連克數城的消息傳至建業,朝堂震動。
張昭聞訊,手中玉笏幾欲墜地,顫聲道:
“孫伯符創業之艱難,不意今日敗于婦孺之手!”
翌日朝會,
吳主孫權升殿,見群臣面色凝重,心知不妙。
張昭率先出列,朗聲道:
“大王!孫韶叛降,江南震動。”
“此皆因四美蠱惑圣聽,呂壹專權亂政所致。”
“乞請大王斬此五賊,以安軍民之心!”
是儀亦趨前附和:
“……張公所言極是。”
“今齊軍勢大,非嚴明法紀、重整朝綱不能御之。”
孫權面色陰沉,強壓怒意:
“卿等欲借外患而迫君乎?”
張昭昂然不懼,伏地泣道:
“老臣侍奉孫氏三世,豈敢有貳心?”
“實見社稷危如累卵,不得不直言相諫耳!”
“四美不除,呂壹不死。”
“軍心難安,民心難定啊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