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造紙、興學二事既成,老臣斗膽進言——”
“明年春闈,當開科舉試。”
“哦?當真已至時機耶?”
劉備倏然轉身,玄色袍袖帶起一陣風。
“潁川荀氏、弘農楊氏這些世家……可向來都很反對此事。”
話音未落,李翊已執禮打斷:
“世家反彈,無時或已。”
“然陛下新滅東吳,威加海內,正宜借勢革新。”
在李翊看來,不論什么時候都會引起這些世家大族的反彈。
只是看我們選擇要他們反應激不激烈罷了。
隨著陛下您滅掉吳國,您的聲望也來到了新高點。
借著這個機會,推廣科舉制,再好不過。
李翊自書架上取出一卷名錄,呈給劉備。
“各州郡寒門才俊皆已錄于此,只待陛下圣裁。”
燭花嗶剝炸響,劉備凝視躍動的火苗:
“朕明年便屆花甲,不知尚有幾多春秋。”
他輕撫紙卷嘆道:
“惟愿殘年多為百姓辦幾件實事,庶幾于無愧后人。”
說著,
卻見李翊默然垂首,不由笑道:
“愛卿昔日常言天下興亡,匹夫有責。”
“而今朕尚在勉力,首相豈可先萌退意?”
劉備這是看出李翊對此事興致不高,才故意出此言敲打。
李翊仰首飲盡杯中殘酒,慨嘆道:
“老臣非敢言退,實是年邁神衰。”
“去歲批閱奏章至子時猶可,今至亥時便目眩難支。”
他指向窗外值房:
“治兒等年輕官吏,常徹夜理事而神采不減。”
“這天下終究是屬于年輕人的。”
“如果我們這些老家伙一直不退,年輕人便永遠出不了頭。”
話未竟,劉備忽問道:
“治兒可承卿之衣缽否?”
“治郎心智已熟,理政有方。”
李翊眼角的皺紋漸漸舒展,“雖不敢言青出于藍,然守成綽綽有余。”
“前日處置青州漕運糾紛,便曾想出以紙鈔兌付漕工的新法。”
“此事處理得當,陛下當時不也稱贊了么?”
“善!”
劉備撫掌大笑,“不犯錯便是好。”
他執起案上青玉紙鎮摩挲,“朕這些日子時常在想。”
“阿斗雖仁厚,終需良臣輔弼。”
“若得治兒這般青年才俊輔佐,當然再好不過。”
“只是……”
語至此處忽頓,惟聞更漏聲聲入耳。
劉備起身,凝視著李翊的眸子。
“正如朕適才所言,明年朕就到花甲之年了。”
“尚有幾多春秋,朕心里沒底。”
“愛卿口稱神勞,但朕觀你身輕體健,耳目聰明。”
“呵,至少是要強過朕許多的。”
說到這里,
劉備眉頭擰得更重,眉宇間一川不平。
“當年隨朕一起打天下的老臣們,壯志已經被消磨了。”
“他們不想再拼了,只想享受當下。”
“這是人之常情,便是朕也樂聽曲設宴,故朕不想苛責他們什么。”
“畢竟前半生為朕付出了許多,這是他們應得的。”
“但是,國家的運轉,依然離不開他們。”
“愛卿!”
劉備猛然轉向李翊,語重心長地對他說道:
“你……能明白朕的意思嗎?”
……
:<ahref="https://u"target="_blank">https://u</a>。手機版:<ahref="https://u"target="_blank">https://u</a>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