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陽城內,告示甫一張貼,便引來眾人圍觀。
只見告示上寫著:
“朕聞周室之興,庠序育才。”
“漢祚之盛,孝廉舉賢。”
“今承高祖之基,光武之烈,克復炎漢,都于洛陽。”
“念天下初定,瘡痍待撫,而社稷之固,莫重于得人。”
“昔董仲舒對策天人,賈長沙治安陳策,皆由明經通術而顯于時。”
“故特開科舉,廣納賢良,以彰文教。”
“自章武十年年始,每歲仲春州郡薦士,秋闈會試于京師。”
“其科分明經、治術、策論三途:”
“明經者考五經奧義,治術者問刑名錢谷,策論者試時務對策。”
“布衣寒素,皆得自薦。”
“州縣長吏,毋得阻抑。”
“朕當親策殿試,拔其尤者授以官秩。”
“夫科舉之制,務在至公。”
“若遇懷瑾握瑜之士,雖販夫牧豎亦不棄也。”
“倘有徇私舞弊之徒,雖公侯子弟必加嚴懲。”
“著首相翊總領其事,御史臺監臨考校。”
“敢有營私者,以枉法論。”
“咨爾四海,體朕意焉!”
“庶使野無遺賢,朝多柱石,共興大漢之隆。”
“布告天下,咸使聞知。”
“……”
眾圍觀群眾看望告示,議論紛紛。
一青衫書生朗聲讀道:
“……今開科舉,分文武兩科。”
“文科試經義、策論、詩賦。”
“武科考騎射、兵法、技勇……”
“凡我齊漢子民,不論門第,皆可應試……”
“初試于郡,復試于州,終試于京……”
人群中頓時嘩然。
“不論門第?寒門亦可參考?”
一布衣少年喃喃自語,眼中閃動希望。
旁側錦衣公子冷笑:
“千年規制,豈能說改就改?”
“怕是雷聲大,雨點小。”
此言一出,立馬有人不服道:
“李相爺可向來是有什么就做什么。”
“此前相爺推行新幣,不也是說推行就推行嗎?”
“你!!”
那錦衣公子惱羞成怒,見此人衣著穿束不是本地人,當即反譏道:
“哼,原來是外地人。”
“你們鄉下人,就愛跑到京城里來要飯。”
“鄉下人怎的?鄉下人若非活不下去了,又怎會跑到京城里來謀生?”
就在眾人爭吵之時,
不遠處茶樓上,幾位衣著華貴之人臨窗而坐,面色凝重。
“李翊此賊,欲絕我世家根本耶!”
中年男子捏緊茶盞,指尖發白。
“不論品第,人人皆可科舉考試,入朝為官。”
“這完全是瞎胡鬧!”
“如此一來,寒門子弟豈非是有資格與王公貴族一起競爭了?”
年長者捻須沉吟:
“……唉,李翊此人向來雷厲風行,其手段之強硬,你我都見識過的。”
“且觀其變吧。”
“科舉取士非易事,其中可操作處甚多。”
“況朝廷仍需我等出力,未必敢徹底撕破臉面。”
“叔父不知,”
另一青年壓低聲音。
“聽聞河北崔氏已暗中聯絡,欲在初試時讓族中子弟全數參考,包攬名額。”
“使寒門無人得中,如此科舉自然名存實亡。”
年長者眼中精光一閃,連連頷首:
“告知崔公,我洛陽鄭家愿共舉此事。”
十月,各地初試在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