卻說司馬懿自街亭兵敗后,雖損兵折將,卻借機除去了政敵夏侯楙。
在軍中威望反增。
只因軍中能與司馬懿搶話語權的人更少了。
這日升帳議事,司馬懿謂諸將道:
“諸葛亮雖得街亭,然其分兵把守,主力分散。”
“吾欲自引大軍佯攻陳倉,牽制齊軍主力。”
“另遣奇兵偷渡渭水,奇襲郿縣,斷其糧道。”
“不知諸公意下如何?”
言未畢,帳下一將挺身而出,聲如洪鐘:
“某愿引本部兵馬,渡渭水取郿縣!”
眾人視之,乃烏戈國主兀突骨也。
其人生的面目猙獰,披鱗帶甲,宛如兇神。
司馬懿大喜:
“國主英勇,正可當此任!”
遂令其引本部三千藤甲軍、三千蠻兵出兵。
臨行又不忘囑咐:
“渡河之后,速取郿縣,不可戀戰。”
兀突骨率軍至渭水畔,但見河水湍急。
蠻兵解甲渡河,困乏者竟坐甲冑之上,浮水而過。
對岸漢軍巡哨見之,急報守將。
漢將趙平引千余人出營迎敵。
見蠻兵狀若鬼怪,心下駭然。
急令放箭,誰知箭矢射在藤甲之上,紛紛落地。
刀槍砍刺,亦難進入。
蠻兵揮舞利刀鋼叉,勢不可擋。
漢軍大潰,敗回大寨。
趙平急見諸葛亮,具言渭水怪事。
諸葛亮聞報,蹙眉問左右:
“此是何方兵馬,竟能刀槍不入?”
李嚴出列答道:
“稟都督,某在南中時,聞深南之地有一烏戈國。”
“其國主兀突骨,不食五谷,以生蛇惡獸為食。”
“身長鱗甲,刀箭難傷。”
“其部下謂之藤甲軍,所穿甲冑乃山澗青藤所制。”
“浸油十余遍,輕巧堅韌,渡水不沉,刀劍難入。”
帳中諸將皆露驚色。
諸葛亮羽扇輕搖,忽問:
“前者馬超將軍鎮守關中時,豈非敗于此軍之手乎?”
眾將默然。
馬岱出列道:
“誠如都督所言。”
“兄長起初確曾敗于藤甲軍,此軍兇猛異常,非尋常方法可破。”
諸葛亮羽扇輕搖,頷首笑道:
“既如此,吾欲親往一會此異族之軍,觀其虛實。”
言未畢,鎮西長史陸遜急出諫曰:
“都督不可!身為一軍統帥,豈可以萬金之軀輕犯險地?”
“且觀兀突骨孤軍偷渡,其意必在襲取郿縣,斷我糧道。”
“某有一策:可遣一偏師阻其去路。”
“主力仍固守陳倉,與司馬懿對峙。”
“待來年春暖,魏軍糧草不濟,自然退兵。”
此前說過,漢軍的戰略跟魏軍戰略是不同的。
魏軍是直接從漢中出兵,補給線很短,所以即便是進攻方相對損耗也沒那么大。
而漢軍在關中屯兵,補給線拉得很長。
所以邊疆是不會屯重兵的,遇著緊急戰事,都是臨時派兵過去。
這同時也是為了防止邊陲武將擁兵自重。
這樣一來,對漢軍而言,
防守反擊,性價比肯定是遠比主動進攻要好得多。
當然,古代打仗,本身就是防守方比進攻方有優勢。
不論是諸葛亮還是陸遜,在對待魏軍犯境的態度上。
他們都推崇通過防守,減少漢軍戰損比,以此來消耗魏國的糧草。
因為蜀道艱難,糧草是無法長期供應的。
這也符合《孫子兵法》里的“避實就虛,以強擊弱”的理念思想。
顯然,糧草就是魏軍的命門。
漢軍針對這一點做文章,就很容易收拾魏軍。
諸葛亮聞言頷首,目露贊許之色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