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三方互不統屬卻需共商要務。”
李翊擊掌撫案,連連頷首:
“正是如此,元龍洞若觀火。”
“我意更設議事堂:軍事問都督,民事問刺史,政事問太守。”
“遇事共議,奏折聯名!”
李翊的想法,大致就是設立監軍制度。
派遣御史或中郎將監督軍務,直接向中央匯報。
然后設立兵符調兵,無中央虎符不得擅自調動超過千人軍隊。
當然,遇著緊急情況,可以臨時調兵。
但也必須八百里加急向中央匯報。
此外,都督必須要留家屬在京。
都督家屬需定居在京城,洛陽或長安,實為質任。
當然了,以上都不是限制都督的重點。
真正的重點,其實是財政依賴。
軍餉糧草統一由中央調配,地方僅保留少量屯田補給。
這一點其實才是最重要的。
為什么州牧制度,使得漢末諸侯割據了。
根本原因就是州牧掌控了地方財政。
只有掌握了地方財政,他便能自己給軍隊發糧發餉。
那你說地方軍隊,到時候是感激地方官,還是感激你中央朝廷呢?
那當然是誰給他飯吃,他為誰賣命了。
所以,只要把財政大權與軍權嚴格區分開來。
地方都督,其實是很難形成割據勢力的。
根本用不著搞幾年一換的任期制度。
其實李翊對權力的控制一直都很強。
關于對全國軍隊的控制,他認為只要做到一下三點。
那么控制軍隊便不是難事。
其一,
控制軍隊的后勤。
控制住軍隊的后勤,就等于控制軍隊的命脈。
其二,把握軍隊的人事任命權。
總而言之,你必須是軍隊的總司令。
但是軍隊的副司令,參謀長,
以及下面的各級軍長等重要的職位都是必須要中央任命的。
總司令沒有任命權,這個權力可以一直往下卡。
一直卡到旅長,團長,營長等等。
其三,
便是像李翊現在這樣,把軍隊分成好幾個軍區。
這樣分出來,就算有一個失控了,也沒什么好怕的。
可以調動其他軍區的軍隊過去鎮壓叛亂。
七大軍區既定,眾人目光皆聚焦于李翊。
待他揭曉大家伙最為關心的都督人選。
首相陳登輕撫茶盞,率先發問:
“七督人選關乎社稷安危,不知子玉心中可有成算?”
李翊從容展卷:
“雍涼都督一職,諸葛孔明本就在此地撫鎮。”
“前又有抵御魏兵之功,我以為短時間不宜大改動,以便為此關中局勢穩定。”
“所以仍留諸葛孔明續任,不知諸公可有異議否?”
讓諸葛亮繼續當雍涼都督,是朝廷最初的既定方略。
這也在眾人的意料之中。
此言一出,滿堂俱稱善。
所有人都表示同意。
此地的牽扯的利益并不是很大。
真正大的,乃是軍權最終的河北軍。
關羽丹鳳眼微瞇,沉聲說道:
“河北都督乃七督之首,北御鮮卑,南衛京畿。”
“非大才不可勝任。”
話音未落,河北諸將皆屏息。
張郃、徐晃、張遼、王經、孫禮等一眾河北系將領,無不翹首以待。
都希望李翊這次依然能夠照顧老兄弟,選一個河北系將領去赴任。
在眾人的注視下,李翊緩聲說道:
“吾保舉一人——徐公明可當此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