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掌管的京軍,主要就是長安及三輔地區。
其職能就是護衛西都長安,拱衛皇室宗廟。
未央宮西暖閣內炭火愈旺,卻壓不住滿堂公卿額間細汗。
李翊方才提出的七大軍區制,引得四座駭然。
關羽丹鳳眼驟睜,他伸手捋著長髯:
“……翊公此議,雖解燃眉之急,卻恐養虎為患!”
“昔后漢州牧之亂,皆因地方兵權過重。”
“若都督大權獨攬,他日朝廷有變,豈非重現戰國割據之禍?”
張飛虬髯抖動,甕聲道:
“……二哥所言極是!”
“俺雖粗莽,也知邊將擁兵之害!”
“似這般劃分軍區,我京師強勢,尚可加以制衡。”
“若是朝野震蕩,將為之奈何。”
李翊聞言,不慌不忙,執筆毫在輿圖上勾畫。
又將筆鋒一折,分作兩段:
“……云長所慮極是。”
“故都督之制,當如放鳶——”
“縱其翱翔,線握中樞。”
遂命侍從展開七卷章程。
“以監軍御史直奏中樞。”
又展次卷,“每軍設監軍使,持銅魚符。”
“軍餉糧草皆需雙符契合。”
“監軍密奏直達天聽,都督不得預聞。”
令人意外的是,李翊制衡都督搞得是監軍制。
而并不是采取輪換制。
即當幾年的河北都督,然后又跑去當江南都督。
李翊是反對這種做法的,
因為他認為這樣搞,很容易形成兵不識將,將不識兵的情況。
這會極大削弱軍隊的戰斗力。
人跡關系本來就需要一點點建立和積累。
如果就為了防止地方將領擁兵自重,通過大量輪換,來防止其積累人脈。
這樣當然可以極大程度限制割據,但毫無疑問會削弱軍隊戰斗力。
故對此,李翊選擇的還是設立監軍,加以監督更好。
陳登忽插言:
“若監軍與都督勾結?”
李翊笑示第三卷:
“虎符調兵,過千即需洛陽金符。”
“昔周亞夫細柳營故事,諸公當知。”
關羽頷首,又問:
“然若遇邊關緊急,豈不誤事?”
“故設急變條款。”
李翊指絹書小注,“倘遇鮮卑破關等急情,可先調兵。”
“但需三日內八百里加急請符。”
趙云似有所悟,又問:
“若都督反叛,家屬在京豈不遭殃?”
李翊神色轉厲:
“正欲如此!都督家眷皆居洛陽永寧里,由羽林衛‘護衛’。”
“另則……”
他翻出一卷賬本。
“此乃各軍三年糧餉預算,分文皆由大司農直撥。”
趙云蹙眉:
“若遇戰事延長?”
“故設屯田補給的。”
李翊展開末卷,“各軍許墾荒田千頃,所產僅補日常耗用。”
“大戰軍需,仍賴中樞輸送。”
滿堂寂然中,陳登忽撫髯大笑,好似明白了李翊安排的妙處。
“妙哉!如此一來,縱使都督有反心。”
“無兵符不能調兵,無糧餉不能養士。”
“無根基不能聚民,家眷更捏在朝廷手中!”
說著,又話鋒一轉,正色道:
“然三者還需制約——”
“刺史掌民,太守理政,都督治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