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鏟除貪官,造福百姓,方為大仁大義。”
李翊微怔,再拜:
“……陛下洞若觀火。”
“昔日光武中興,亦曾大力整肅吏治。”
“今陛下承續漢祚,自當效法先賢,重整朝綱。”
劉備微微頷首,目光似乎已越過宮墻,望向遙遠的徐州。
“愿此舉能還徐州清明,使百姓安居樂業。”
天子輕聲嘆息。
“待此事了結,朕當下罪己詔,若有冤屈,朕當一力承擔。”
李翊抬頭,眼中閃過敬佩之色:
“陛下仁德,必感天動地。”
“然非常之時,當行非常之法。”
“臣愿為陛下分憂,若有罵名,臣獨當之。”
劉備擺手:
“朕為天子,豈能令臣子獨擔罵名?”
“去吧,速辦此事。”
說完,劉備的目光再次落在那疊徐州奏折上。
“……但愿朕今日之決定,不致釀成大錯。”
天子喃喃自語,聲音消散在仲夏的熱風里。
李翊領命,卻未即刻退下,身形凝立于丹墀之下。
玄衣紋絲不動,似有未盡之言。
劉備正欲俯首批閱奏章,抬眼見他仍未離去,不由奇道:
“……子玉何故不退?尚有他事奏報?”
李翊躬身施禮,目光如炬:
“臣觀陛下眉宇間仍有郁結,雖已定大計,心緒未平。”
“臣愿為陛下分憂,一發解之。”
劉備聞言,放下朱筆,長嘆一聲:
“子玉真朕之腹心,洞察秋毫。”
“朕確有一事縈懷,方才未及言明。”
“愿聞其詳。”李翊道。
劉備起身,踱至殿中那幅九州輿圖前,手指徐泗之地:
“依卿之策,以候補軍官查案頂缺,固然可破官官相護之局。”
“然朕所思者,非僅擒拿貪官而已。”
“縱使將來新官上任,亦難保永不腐化。”
“且此前被貪墨之軍餉贓款,若不追回。”
“國帑空虛,終是隱患。”
李翊認真聽著,微微頷首:
“……陛下所慮極是。”
“貪腐之害,不僅在人之貪,更在財之失。”
“臣聞徐州去歲軍餉虧空達百萬之巨,若不能追回,恐傷國本。”
正當此時,殿外侍臣唱道:
“首相陳登求見!”
劉備揚手:“宣。”
只見陳登疾步而入,雖年過半百,步履仍健。
他施禮畢,即從袖中取出一卷文書:
“陛下,徐州六郡貪腐案初步核查已畢。”
“這是贓款明細與涉案官員名錄。”
劉備于是將李翊之策告知陳登,首相聽罷,亦是撫掌稱善:
“翊公此計大妙!以候補官查案,一經查出,立時頂缺。”
“必可破其朋黨之私。”
“以候補查現任,斷其回護之念。”
“如此,徐州官場積弊可除矣!”
劉備卻道:
“……元龍所言不差。”
“然朕與子玉正議追贓之事。”
“貪官可懲,贓款若不能追回,終是徒勞。”
李翊向前一步,聲如金石:
“臣有一策:可嚴查貪官戶籍田產,直接抄沒家產。”
“如此既可填補虧空,又能震懾后來者,使其知貪墨之財終難保全。”
陳登忽搖頭打斷:
“翊公此策,老夫早已思及。”
“然據查,現已查辦的幾名貪官名下——”
“田宅皆無,銀錢盡空。”
“縱是抄家,亦無物可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