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央宮內,劉備蹙眉危坐。
階下文武分列兩側,殿外蟬鳴聒噪不絕。
“河北州郡蝗蔽天日,禾黍盡枯,百姓易子而食。”
劉備將奏折重重擲于案上,玉珠旒冕劇烈晃動。
“諸卿且言,當如何應對?”
太常羊衜急趨出列,笏板在微顫中映出青光。
“陛下!《春秋》載災異,皆因政失其道。”
“今飛蝗如烏云壓境,實乃上天垂象示警。”
“當筑壇祭天,敕令各郡立蝗神廟。”
“齋戒沐浴,以安天怒!”
此言一出,群臣紛紛附議。
殿中頓時響起一片“臣附議”之聲。
大家都認為此次蝗災是天罰,國家需要撥款去建立廟宇。
以此來祈禱災難快點兒過去。
諸大臣中,唯有李翊出言反對。
“荒謬!”
這一聲斷喝驚得梁上塵埃簌簌而下。
“蝗蟲食稼穡,非食香火。”
“今河北道餓殍載途,諸公竟欲以土木偶人御真災乎?”
李翊大聲斥責諸大臣的想法。
認為蝗災來了,就必須采取相對應的措施。
而不是通過廟宇來祈禱。
羊衜面紅耳赤,笏板直指李翊:
“相爺!自古以來,災異必應人事。”
“若非布政失德,天何故降此災殃?”
看看“蝗”這個字是怎么寫的。
由于蝗蟲的蝗字是一個皇字和一個蟲字組成。
所以古人認為蝗蟲是神物,不可打殺。
兼之古代科技不發達,認知水平有限。
古人沒有辦法消滅蝗蟲,
所以只能在蝗災發生時,設置祭壇,祭拜天地。
殿內驟然死寂。
蟠龍漏壺滴答聲中,李翊忽天長笑,笑聲震得梁柱嗡鳴:
“……羊公妙論!”
“依卿所言,蝗災乃天子失德所致咯?”
他猛然轉身面對御座,躬身卻目如閃電。
“臣敢問陛下,可曾效桀紂暴虐?可行幽厲昏聵?”
劉備指尖微微一顫,琉璃珠簾后目光如深潭。
羊衜頓時汗出如漿,撲跪在地:
“陛下,臣絕非此意!”
“既非天子失德,何來天譴之說?”
李翊袖中取出一卷帛書展開,但見其上密密麻麻繪著蝗蟲形貌。
“這段時日,臣已奏請蝗災應對方案。”
“蝗蟲卵生濕地,冬春干旱則夏必成災。”
“若早開溝渠、放鴨啄卵、以煙驅蟲,便可預防蝗災。”
太常卿顫巍巍出列,說道:
“自古救災無非禳禱。”
“自古?”
李翊眉梢一揚,“文帝二年蝗災,詔令‘郡國毋來歲租’。”
“光武建武年間蝗患,旨曰‘開倉廩、貸種糧’。”
“這才是祖宗法度!”
劉備指尖輕叩御案,九旒玉珠在額前晃出清冷的光,他一揮手:
“好了,我們還是先著眼于當下吧!”
他將目光看向李翊:
“……子玉,汝既駁禳禱之說,可有實策?”
還未等李翊開口,侍中楊儀便振袖而出:
“陛下!臣有一計!”
“昔在荊州時,臣見童稚牧鴨食蝗,可效法自然。”
“今何不從江南征調鴨雛,組‘鴨軍’十萬,逐蝗而食!”
鴨子吃蝗蟲,所以組建鴨軍,理論上是可以消滅蝗蟲的。
可要是當真這么簡單的話,那么古人為何總是被蝗災所困擾呢?
果不其然,
楊儀話音未落,光祿大夫劉曄便撫笏冷笑說道:
“鴨行蹣跚,蝗飛迅疾。”